马蜂窝2100万条“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都是通过机器人从竞争对手那里抄袭的?
近日,一篇《估值175亿的马蜂窝 竟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在网络上刷屏。文章揭露估值175亿旅游网站独角兽马蜂窝,不仅抄袭竞争对手核心数据,还雇佣大量水军!
文章称,马蜂窝的2100万条“真实点评”,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有7454个抄袭账号,合计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572万条餐饮点评与1221万条酒店点评。
作为一家主打用户生产内容的旅游网站,马蜂窝的用户点评数据可以说是核心资产,此次猝不及防的被曝出“黑料”,马蜂窝显然不知所措,对外回应“正在核实”。
是谁背后捅了马蜂窝?是谁有计划的打压一个独角兽的估值?为何选择在此时?马蜂窝自身又存在哪些问题?……
融资背后暗流涌动
马蜂窝,以旅游攻略起家,于2006年上线,2010年3月正式投入公司化运营,迄今已获得1.2 亿用户,月均活跃用户数达1 亿,每月产生用户撰写的超过13.5 万篇优质游记,每月新增41.5 万条目的地旅游问答,累计超过1.78 亿条点评。
有公开资料显示:
2011 年 10 月,获得资本 500 万美元 A 轮融资和 200 万美元无息贷款。
2013 年 04 月,获得启明创投领投的 1500 万美元 B 轮融资;
2015 年 02 月:获得高瓴资本、Coatue、CoBuilder、启明创投的 C 轮融资,累计融资逾亿美金。
2017年12月,获得D轮巨额融资,淡马锡、今日资本等合计投资1.33亿美元。
最近,马蜂窝再次传出需要下一轮融资的消息,他们希望以20-25亿美元的估值来获得3亿美元。但彼时,2018年的投资界遭遇“寒冬”,所有人都没钱了。
在欲要融资的时间节点上,周末刷爆朋友圈的这篇文章,就显得意味深长。
一直以来,投资人、创业者以及行业巨头之间的博弈从来都不简单,多方利益的纠葛,明争暗斗的融资战,每一方都各怀心思。
OFO卖身投票,阿里、腾讯和戴维之间的尔虞我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媒体爆出“黑幕”,甚至有人拿出OFO的财务数据去打压其估值和现金流,迫使其卖身求存。资金链断裂、欠款被告、多次被传卖身……各种负面也是甚嚣尘上。
锤子科技一直挣扎在死亡边缘,不断爆出“裁员”“销量差”“现金流枯竭”等。
这些惯用伎俩背后,原因也是多样的,有投资人用“黑幕”来打压企业估值,以求在下一轮融资中用更少的金钱来占据更多份额;创业者想独立运营,不想投入巨头怀抱,巨头以揭露黑幕来胁迫其出售股份。
但凡此种种,对于创业者来说无疑是将黑暗中的一点点幻想之灯给浇灭。只是现在还不清楚,这次马蜂窝遇到的是哪种黑套路,不过无论哪种,对马蜂窝来说无疑是致命一击。
马蜂窝自身存在的问题
不过话又说话来,马蜂窝发展至今,用户量不断增长,但也遇到很多限制和发展瓶颈,总结起来有三点:
第一, 用户总量可以,但分布较散,个体量不足。马蜂窝的用户遍布全国,但分配到各个省市,总量占据旅游行业的份额还相对较少,对应的服务配套人员及基础设施也有限,整体上限制了马蜂窝的发展。
第二, 营收业务冲突。马蜂窝把门票,机票等作为营收来源,这恰恰又和大型在线旅游电商如携程,去哪网等主营业务冲突,没有差异化优势,也很难有巨大的突破。
第三, 自由行体量有限,限制了内容的原创创新能力。马蜂窝以自由行人群为主,分享攻略、路线、住宿等信息,而这些人群体量有限,分享的内容也受限,内容的缺失对于马蜂窝的主要业务来说是致命的。
出现问题是正常且可预见的,这种先天缺陷会阻碍其长远发展。而如今黑幕的爆料,可以说是给了马蜂窝一个反思的机会,若及时做出业务相关调整,或者找出差异化竞争盈利点,马蜂窝将走得更长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数据造假?马蜂窝被“捅”背后隐藏怎样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