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一(手机广告位)

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制造业的实力和制造技术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快,真快!感觉像推着人跑。”4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访问日本乘坐新干线列车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们现在很需要跑!”回国后的邓小平,勾画出改革开放的宏伟蓝图,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开启新的征程。如今,“复兴号”高铁运营、国产大飞机C919试飞、国产航空母舰下水……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令世人真切感受到中国制造业飞速发展带来的“推背感”。

深化改革,为中国制造持续创造新的动能;扩大开放,为中国制造不断开辟新的空间。40年来,“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标识随着商品流、信息流激荡全球,成为广为人知的中国符号。220多种工业制成品产量居全球首位,中国稳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正加速向制造强国迈进。

“上世纪70年代,城里很多家庭常见的电器就是电灯和凭票购买的电风扇,而我家只有手电筒。”从小在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杨村长大的徐成喜向记者介绍。

票证是我国计划经济年代极具时代特色的物件。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都有专门的购买凭证,按人头定量发放,按计划定量供给。

同村的李随英今年刚满60岁,在70年代末嫁到杨村。据她回忆,“布票每年春节前才发一次,每人一丈五。家里一旦遇上大事,根本不够用。农村丧事上用过的白布都舍不得扔,拿回来洗洗接着用。”

“以前有个说法叫‘三转一响’,是当时的家庭‘奢侈品’。‘三转’是指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一响’是收音机。”徐成喜说。

1980年,徐成喜家里买了第一台收音机,新鲜劲还没过,他就因工作调动去了外地,住进了集体宿舍。

“当时最大的愿望,是买台电视机,但就连电视机票都要排队等。”徐成喜说,单位三百多人,每次只能分到几个名额。同村的谭成伏在1986年买到一台14英寸长城牌黑白电视机,让周围人羡慕不已。而买电视花的400多元,相当于三年工资。

“现在,家家户户电脑、空调、洗衣机都是标配,连电视也经常以旧换新。”徐成喜回忆,自己分别买过18英寸和29英寸彩电。家里现在用的,则是去年新换的55英寸TCL牌液晶平板电视。

从买不起、买不到,到随时更新换代,小小家电背后,折射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的巨大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升。

时间回到1978年10月。“真理标准”大讨论刚结束不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赴日本进行首次正式访问,参观了日产汽车、松下电器等公司的工厂。“来到这里,我明白了什么是现代化、近代化。”邓小平说。

认识到差距后,中国制造业开始赶路。不久,首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出台,一大批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发达国家经验,成为中国制造走向开放的第一步。

80年代中期,以“温州模式”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轻工产品异军突起。东莞的电子、晋江的体育、绍兴的纺织、义乌的小商品……中国制造逐渐在服装、电子、家电等领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生产规模。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中国制造: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二(手机广告位)
赞 ()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三(手机广告位)

相关推荐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四(手机广告位)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五(手机广告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