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同之家上海国家管弦乐团摄影记者招待会上
11月5日,作为第20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演出之一,中国新西兰在线上海(王都)在上海国家乐团原创音乐剧《共同家园》第5晚在上海大剧院首演。五大洲各国人民演绎中国传统文化,呼吁全人类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地球家园。
晚上的音乐场景由四章组成:《万物之源》、《文明之光》、《和睦与和谐》、《共同家园》。第一章是对宇宙本性的反思,其中也包含着人类的诞生;第二章展现了来自四个古代文明和欧盟的音乐魅力。第三章通过民族与国家的乐器对话,赞美人类勇敢的自我超越、碰撞和交融;第四章以和谐为主题。愿全人类携手建设一个和平、繁荣、清洁、美丽的共同家园。
在共同家园的记者招待会上,表演者演奏了音乐片段。
在舞台上,109名中外表演者与67种大陆乐器进行了热烈的对话,其中不仅有二胡、竹笛、琵琶、笙等民族乐器,还有来自非洲的金北鼓、邦卡鼓、康卡鼓、撒塔、爱琴、丝绸之路陶布肖尔、三角钢琴、古力。琴、俄罗斯多姆拉鼓等。从神秘深远的极风到炎热辽阔的撒哈拉沙漠,从非洲鼓乐的生命呼喊到火烈鸟的激情宣泄……音乐与数字多媒体的巧妙结合,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听体验。
共同家园的创作始于2017年初,这一音乐场景的主题是和谐。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观、民族和谐的国际观、不同的社会和谐观、人心与善的道德观。上海民族管弦乐团团长罗晓慈说,把中国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有机结合,体现通过音乐和声建设人类共同家园的意义,让中国民间音乐在促进世界音乐的整合和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对于创作团队和表演者来说,共同家园的排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世界音乐的广泛性和各民族乐器的多样性,使得放映乐器和迸发出音乐火花的难度加大。特征与特征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作曲家黄磊说,不一定引起共鸣,但也可能是排斥。我们试图使乐器和演奏者所选择的风格彼此接近,最终达到古老质感和现代听觉的效果。
例如,在琵琶演奏家余冰的《波浪上的踏浪》第三章中,他说他在音乐创作过程中曾多次与外国演奏家发生碰撞。他希望琵琶的传统乐器不仅能够演奏《十面埋伏》和《春江月夜》,而且能以现代、多样化的方式使观众感到惊奇。
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虽然我们相隔遥远,肤色各异,语言各异,但音乐将我们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用共同的语言——音乐——来赞美和歌唱她。俄罗斯多姆拉选手尤金·沃尔奇科夫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来自五大洲和七大洋的67种乐器在同一舞台上演奏共同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