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专栏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日前召开的第三季度例会提出,要把握好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在利率、汇率和国际收支等之间保持平衡,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稳定市场预期。这一次例会提出的“把握好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已经作为央行金融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目标正式对外公布。
金融去杠杆,是我国在近几年经济调控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推进已有数年,并且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这几年,恰逢我国在积极推进经济转型,期待把经济发展模式从以往的投资扩张型转变为内需拉动型,为中国经济增长建立起可持续的模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尽管出现了很多困难,市场上也时有放宽货币供应的呼声,但中央坚持去杠杆不动摇,正是看清楚了一旦放松货币供应就很容易引导中国经济回到老路上去,因而坚持从简政放权、减税降费等角度来不断向市场释放活力,使经济能够保持必要的活跃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调控措施是有效的,GDP增速虽然有所下降,但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了。在未来,仍然坚持去杠杆的方针是不会有变化的。
在这个背景下,央行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提出把握好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并且已经成为央行的政策选择,这透露出的一个信号是,去杠杆并不是一味地收缩金融运作,而是要根据我国经济结构中各个板块的不同特点,在金融施力的选择上表现出不同的力度和节奏,使去杠杆更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我国的金融体系以国有银行为主,特别是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在信贷市场上占有的比例非常高,而它们的放贷流向基本上是国资企业,国资企业得到了国有银行充沛的金融支持,这也是最近一两年来国企效益有较快提高的一个外部原因。相比之下,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占比很高的民营经济,特别是大量中小微企业则很少有机会能够得到国有大行的金融支持。
对于这种情况,中央在金融调控中是有充分考虑的。我国的存贷款利率已经放开,地方股份制银行、民资银行等设立的贷款利率普遍高于国有银行,其经营有了充分的自主性。在去杠杆的过程中,这类民资银行更多地与民营经济,包括中小微企业挂钩,为了让民资银行等在这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央行在几次推行定向降准等政策调整时,都向股份制银行、民资银行推行了比国有大银行优惠得多的措施。但问题在于,民资银行本身实力单薄,抗风险能力差,而且它们的贷款利率通常都比较高,即使其愿意向中小微企业放贷,后者也因此必须承受过高的融资成本。
因此,把握好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实际上就是要充分地考虑到我国经济结构中民营经济的特点,充分考虑到我国金融体系结构的特点,让中小微企业这个巨大的群体能够享受到实力雄厚的国有大行的金融支持,这种支持一方面体现在能够及时地得到国有大行的输血,另外一方面则是能够方便地享受到国有大行的较低利率。当然,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国有银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国有银行作为国资银行,这对它们来说当然是责无旁贷的。
中小微企业处于经济运行链条的末端,如果在去杠杆的过程中缺乏对力度和节奏的把握,它们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这次例会强调,要按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形成经济金融良性循环。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去杠杆作为我国推进经济转型和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行动,仍然需要坚持,但是需要防范以去杠杆为理由减少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使民营经济的力量受到削弱。(作者系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