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黄玉凤 随着保险科技的快速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核心科技对保险行业渗入度越来越高,这对保险营销人员带来了冲击。冲击程度有多大呢?9月26日,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研究中心(RMIRC)与保险行销集团保险资讯研究发展中心(IRDC)联手发布的《2018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暨保险营销员调查报告》(以下简称《白皮书》)解答了这个热点问题。
人工智能存在着一定的替代作用和促进作用
《白皮书》显示,对于保险营销工作,人工智能既存在着一定的替代作用,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关键看保险营销员能否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合理利用技术工具。
人工智能技术能帮助保险公司减轻代理成本。《白皮书》指出,人工智能擅长从事重复率较高、而复杂度相对较低的事务。然而,对于营销人员而言,人工智能技术会弱化其经验优势。RMIRC主任、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雎岚举例称,穿戴设备等技术可以收集很多精准的个人数据,快速找到客户的需求,这一点是营销人员所不能比拟的。
不可能完全解决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另一方面,《白皮书》认为,保险营销人员也有其不可替代性。人工智能技术不可能完全解决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于投保人的风险特征等私人信息无能为力。另外,人工智能技术不可能完全替代情感类工作。目前占我国保费总收入71% 的人身险,一般主要靠营销员主动推销,这是保险业的共识。因为人身险是冷需求(生老病死),需要人 去激发,需要一对一的、面对面的情感服务。?
那么,保险营销员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在保险业的应用呢?《白皮书》提出了几点建议,一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对保险营销工作 的“协助”作用,大力提升保险营销工作的专业度;二积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运用会涉及用户隐私,对于疾病较多、理赔率高的老年弱势群体不利,保险营销员在营销过程中需要尽量展现的正是人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