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看法新闻(记者 李洁)为进一步分流观众,给大家提供更多的参观路线,观赏视角,今年国庆长假,故宫利用城墙在紫禁城内搭建起“立体交通”,首次实现从午门到神武门城墙的南北贯通开放。南、北、东三面城墙的开放,观众可以实现从进到出全程“高空行走”,俯瞰3/4个紫禁城。
摄/记者 刘畅
今天是国庆长假第二天,上午10点40分,未来三天故宫每天8万张的门票已全部售罄,10月6日的门票库存不足6万张。今年国庆节期间,故宫利用城墙首次试运行“立体交通”系统。
上午,记者从故宫午门登上城墙发现,目前故宫的南面、东面和北面城墙均已开放。为保护城墙同时兼顾观众安全,开放的城墙都铺设了宽约1.5米的木栈道,栈道两侧加装安全护栏。
正值国庆假期,南北贯通的城墙给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拍照新角度。不少游客驻足栈道,或远眺北海、景山,或俯览紫禁城内错落有致的红墙黄瓦,或结伴合影留念。
“过去,当观众走出神武门,沿着车水马龙的大街上走。今天,大家能够在文化景区里走,我觉得也是一个创新的举措。”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
三面城墙全开可俯瞰3/4紫禁城
记者注意到此次新开放的城墙包括故宫南面午门至西南角楼段,观众不仅可以首次近距离地观赏西南角楼,还能在此俯瞰故宫新近开放的南大库家具馆区域。
与此同时,作为打通南北“高空交通”的重要节点,国庆期间,随着东华门城楼至东北角楼段城墙的开放,故宫东城墙的“交通”全部打通。从坠满果实的柿子树,到散落在地的石构件,观众可以从高处领略紫禁城从南到北的别样景观,甚至还有机会一探未开放区的静谧。
至此故宫南、东、北三面城墙实现全面开放,观众可以在城墙上俯瞰3/4紫禁城。
故宫城墙首次南北贯通开放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告诉记者,故宫开放城墙的“立体交通”系统,主要是为了缓解神武门的观众压力,实现观众的分流。过去一年的努力,故宫午门前以及太和殿景区的拥挤情况已经大大缓解。由于观众出宫后还要找方向,如今真正拥挤的是作为观众主要参观出口的神武门区域。
“我们这个‘十一’第一次试行把城墙开放, 人们可以沿着城墙走到东北角楼,在东北角楼休息一下,可以继续沿着城墙走到东华门。到了东华门观众就有不同的选择,可以继续参观我们东部的文华殿等地区,也可以直接从东华门出去到王府井。” 单霁翔院长介绍,随着南、北、东城墙的打通开放,此次构建的“立体交通”系统,让故宫实现从午门到神武门城墙的南北贯通开放。
为参观者提供“回看”路线
作为故宫疏解分离的一个重大举措,单霁翔院长介绍,城墙的贯通开放首先是安全考虑,解决大量观众只向一个方向拥挤的状况,希望更多的观众可以选择登上城墙实现疏散。
“我走过两遍,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文化体验。”在单霁翔院长看来,“立体交通”系统还为观众提供了多元的观景视角。随着南、北、东三面城墙的开放,观众可以实现从进到出全程“高空行走”,俯瞰3/4个紫禁城的景观。
同时,单霁翔院长说,城墙的开放可以让观众在单向参观的基础上,提供可向西、向东、向南的“回看”线路,获得多样化的参观选择。
此外,单霁翔院长认为观众参观角度的多样,也给故宫的环境提升提出更高要求,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的治理指明方向,从而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参观感受。
背景链接
600岁故宫城墙 2016年启动修缮
作为故宫四大研究性修缮保护项目之一,2016年底,600岁的故宫城墙启动修缮,并制定了城墙整体“疗伤”方案。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故宫城墙即是明清官式建筑城墙类建筑的典范。故宫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成于十八年(1420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宫殿城墙,在中国筑城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故宫城墙总长度为3437.6米(城墙墙脚外沿),不含城台的总长度为2914.3米,城墙顶宽6.63米,底宽8.55米,高9.3米,主体结构为内以夯土为核心,外包砖砌体形式,四个方向开有四座城门,城门上建有城台和城楼,四隅设角楼。
法制晚报·看法新闻原创作品拒绝任何形式删改,看法新闻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故宫城墙首次南北贯通开放 观众可俯瞰3/4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