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昆山街头砍人案”,因事发过程充满“戏剧性”,导致公众的舆论探讨迅速介入。坦白讲,案件的发生并不复杂,就是“小事起冲突”,“拿刀吓唬人”,“唬人刀落地”,“反被刀砍死”。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几乎是一气呵成。于是,“嚣张者被砍死,杀人者逆袭”。
紧接着,“死者和凶手”离场,公众“接管”案情,舆论“布满”现场。在社交媒体上,人们扮演着“审判者”,“辩护人”,“陪审团”。他(她)们在场,或许不在场,都好像不影响他(她)们对案件的审视。总之,媒体提供案情增量,自媒体负责情绪方法论,公众只要准备好“道德大棒”和“情绪干粮”就0K。
于是,“一场好戏”就此展开,真正的主角却并非是“死者”和“凶手”,他们只是“前戏”炮灰,仅是故事的开端,电影的前幕。在交代清楚人物,地点,时间,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后,他们的任务就已经结束。
谁也不会关心他们(死者和凶手)“痛不痛”,关心他们(死者和凶手)的家人“痛不痛”,公众的所有情绪,都是来自对正义的呼唤,对邪恶的愤怒。说到底,有太多人因为“卑弱”(物质的或精神的),而生活的战战兢兢。
所以,他(她)们渴望英雄(对抗和正义),那怕英雄(对抗和正义)是个“杀人犯”。当然,他(她)们“希冀的英雄”和“渴望的英雄”是抽象的,对于具体的人到底是谁,或许他(她)们并不关心。
因此,在“昆山街头砍人案”中,他(她)们的统一表现就是对死者“愤怒”,愤怒他的气焰嚣张,愤怒他的宝马车,愤怒他的砍刀,愤怒他的纹身,愤怒他的过往。总之,明明被砍死属于悲剧,但却硬深深表露出大快人心的局面,着实值得深思。
其一:正义看起来慷慨大方,可在个体的骨子里却黑暗无边。
在众多的正义之声里,除却发酵出“围剿”、“声讨”、“人肉”等情绪,似乎对于正义本身并没有太多滋养。很多看起来慷慨大方的正义,但凡进入个体的世界,就瞬间变得黑暗无边。说到底,正义永远喜欢“组团”,并且乐于集体“薅羊毛”。
通常的情境下,正义本是一种难得的情绪,可在绝大多数时候,正义又显得异常廉价。那些没头脑的谩骂,那些不思考的话语,如若用心丈量,多数都属于“自私的底色”和“无知的嘴脸”。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他(她)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话有多重要。
从根源上讲,反正所有人都在激辩愤怒,都在正义凛然,好像自己不参与,就被落下似的。于是,一哄而上,假装的,浑水的,借势的。总之,嘴脸一样,目的不同,都在强调正义很重要,却私底下运行着个体的肆意释放。
其二:厌恶“气焰嚣张”的我们,为何却以同样的姿势对人?
所有人都厌恶“气焰嚣张”,这或许是一种本能。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自己明明不喜欢的事情或情绪,却总喜欢对别人发泄。而这样的逻辑,除却“昆山街头砍人案”中的死者有,绝大多数人也有。虽然,人们总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是,能做到的真的不多。
无论是长辈和晚辈,还是上级和下级;无论是名人与素人,还是公众与个体,只要存在不对等的关系,“狩猎痕迹”就很明显。这就导致,明明可以有话好好说,却非得飞扬跋扈,人不像人,兽不像兽。
常见的一个生活逻辑:“一边当爷爷,一边当孙子”。表面看起来很在理,很现实主义,可这样的逻辑不是很滑稽吗?既然有人不喜欢“当孙子”,为何却又希望自己“当爷爷”,这是一种什么病?
其三:用杀戮解决问题,终将杀死自己。
“报复”自古以来被赋予很大的意义,貌似不讲“报复”就代表一种懦弱。可实际上,就个体而言,“报复”本身只是一种释放的感觉,对生命本身无增量。从本质上讲,如若杀戮能解决问题,并且报复逻辑恒在,那么杀戮别人,就是杀戮自己。
所以,杀戮本身并不解决问题,而是“解决”自己和他(她)人。从这个意义上看,似乎冤冤相报何时了,算是“江湖哲学”中,最为有境界的一句话。说到底,人活以后,而非现在。很多时候,放过他(她)人,也是放过自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昆山街头砍人案:公众为何会倒戈死者,力挺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