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6日下午,首趟中新互联互通陆海新通道,由北部湾港开往山城重庆的冰鲜冷链专列从防城港站正式发车,列车载着装满来自当地和东盟的新鲜海产品、水果和来自澳大利亚的冷冻肉制品的冷链货物的25个冷藏集装箱,从防城港站“点对点”驶向重新团结村站。该趟“北部湾——重庆”冷链专列全程一千四百公里,运行时长大约为六十小时,较之普通的货物班列节省大约四天的时间,可以缩短货运时间,保证冷链货物的新鲜程度。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发展和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快速推进、中越“两廊一圈”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战略以及国家政策的多方扶持,防城港市借助自身港口优势和海洋优势,边境贸易以及海洋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按照以下措施来整合各方资源,防城港市的海洋产业腾飞就为时不远了。
第一,引导港口专业化发展,优化港口航运和物流。防城港海洋产业的发展和建设一大重要关键就是防城港市的海港港口建设和完善,海港长期以来也一直是现代物流产业的重要依托。依据港口自身发展建设现状、交通网络条件、临港地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加快完善专业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深水航道,增加集装箱泊位、专用泊位,增设相关装卸设备,扩大港口运载能力。加强与北部湾地区沿海港口间的协同合作,整合港口及附近临港地区资源,建设完善现代化港口,实现港口专业化建设发展。
第二,调整海洋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优化北部湾海洋产业结构,逐步加大海洋产业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其中的占比比率,对海洋产业进行有计划的、有目标的产业升级。产业升级的一大重要条件是相关专业人才和研究人才的培养和扶持。研究借鉴海内外其他现代港口的建设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发展经验,依托于防城港本土的各大高校和与海洋产业相关的研究机构对相关人才进行培养培育。与具备相关培养条件与培训资质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开设海洋产业相关教学学科和研究方向,建立健全海洋产业的职能教育体系,培养产业需求的技能型、应用型、研究型以及综合型海洋产业人才。加强跨地域、全方位的人才合作交流,借鉴其他港口的发展经验,取长补短,提高现有人才的专业素质。同时,还可以通过创造优渥的就业条件和就业环境,吸引其他地区的海洋产业相关人才到北部湾进行就业。
第三,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构建“互联网+海洋”发展新模式。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发挥北部湾沿海沿边城市、大港口、大通道的地理位置优势,通过与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合作,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将防城港市乃至广西的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自然资源、优质商品和产业品牌输出到国内其他地方,同时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将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借助跨境电商让本土产品走出国门。
第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为海洋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公关发展环境。完善跨境贸易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框架,对地方政策中与中央颁布的政策条例有冲突的及时进行清理,为防城港市跨境贸易的发展提供相关法律依据,为跨境贸易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为贸易双方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交易环境,为跨境贸易提供一定程度的便利。同时,规范对港口及其周边离港地区的管理,完善各部门间的管理沟通机制,保持港口地区的秩序,维护港口地区贸易的有序进行。吸取借鉴其他地区的港口管理经验,建立健全防城港市的港口管理体系和港口物流服务体系、边境贸易服务标准体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北部湾事件]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加上这些举措让北部湾海洋产业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