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将先进制造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割裂甚至对立的错误思维和做法,要将制造业和服务业当作一个整体来推进,促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和服务业大发展的有机衔接。
前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5)
■盛朝迅
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这既是对当前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问题的准确把握,也为未来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指明方向。
转变制造和服务“两分法”
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分法”源于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于1935年创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克拉克在此基础上提出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由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演进规律。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及以其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程度的加深,人类产业活动的规模和方式有了巨大变化,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分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一是产业边界逐渐模糊。随着制造业服务化和部分大型零售商逆向控制能力的增强,现实中很多产业兼具制造和服务环节,已经很难被区分为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如,物联网产业既包括传感器和芯片制造,也包括研发设计、软件开发、应用服务等服务业,健康产业既包括医疗服务,也包括医疗器械生产等,两者相互交织、融合发展。
二是产业范围不断扩大。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正在不断形成,数字经济、分享经济、创意经济、智能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等蓬勃发展,需要用复杂先进而又尖端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工作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壮大,这些新的产业和业态也是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主战场,三次产业分类法越来越难描述产业范围不断扩大和产业目录不断增加的现实。
三是服务业占比提升并不是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的普适标准。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三次产业超过二次产业通常表明产业结构优化,这是普遍的认识误区。首先,它忽视了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在产业体系中的根本性作用。其次,它不能反映部分服务业比重“虚高”等问题,比如一个以旅游为主导的国家或地区,服务业比重很高,但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竞争力未必很强。最后,判断数据变化是否属于结构优化需要考察背后的原因。若宏观经济正处于下行筑底周期,二产比重下降自然会使得三产比重“被动”上升,这时我们并不能说产业结构优化了。
因此,我们在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时,必须要转变制造和服务“两分法”,防止将先进制造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割裂甚至对立的错误思维和做法,特别是以扭曲其他产业为代价发展第三产业、过早“去工业化”、搞“拔苗式助长”等错误做法,要将制造业和服务业当作一个整体来推进,促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和服务业大发展的有机衔接。
积极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科技进步是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必须积极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迈向中高端。
信息技术是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相生相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突破和广泛应用,促进智能制造、创新设计等新的制造模式以及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新的商业模式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要把握好这一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先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促进制造业延伸发展软件、信息服务、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智慧升级。
生物技术正在进入产业化阶段,基因组学、再生医学和合成生物学技术正以比“摩尔定律”更快的速度发展,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创新技术集群之一,向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广泛渗透,正引发产业发展深刻变革。为此,必须尽快破除制约生物技术产业化的瓶颈障碍,扩大医疗、健康等领域市场开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养老健康、医药研发外包服务等大健康产业,推进一批集生物技术研发、医药和医疗器械制造、健康服务等于一体的大型生物医药集团发展和国际医疗旅游示范区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
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经济性不断提高,低碳经济成为绿色复苏和经济增长的重大引擎。目前,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由此产生大量的服务业需求,促进一系列产业相互融合和集成创新,孕育着巨大的产业机遇。要把握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突破机遇,通过技术带动和创新,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既增强对整体经济的支撑力、带动力和引领力,又推进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转变,实现由能源资源消耗粗放型的高碳发展向能源清洁高效集约利用的低碳发展方式的亮丽转型。
先进制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日益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石,正驱动工业经济由数字化向网络化、智能化深度拓展。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机遇,推动重点行业数字化升级,大力培育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发展工业电子商务、产业链金融等新业态,打造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促进工业互联网相关软硬件产品应用普及。
加快培育制造服务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企业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微观主体和重要载体,在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过程中必须要让企业“唱主角”,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制造服务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一是鼓励制造业企业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需求,鼓励优势制造企业利用智能化改造过程中积累的先进经验,转型成为智能化改造方案提供商,为行业内中小微企业智能升级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拓展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空间。引导大型制造商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转向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品牌运作的服务企业。鼓励制造企业剥离服务部门,以产业链整合配套服务企业,推进服务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
二是支持现代供应链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随着现代产业发展的演进,现代产业链的发展动力已逐渐由生产者驱动转向采购者驱动。大型零售商作为终端销售平台,利用其消费者顾客信息优势和市场势力在产业链整合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强,产生了制造零售商、零售制造商、品牌规则控制、新型商人雇主制和双边市场平台等多种形式的供应链创新。要进一步完善支持现代供应链发展的政策体系,打造现代供应链龙头领军企业,促进现代供应链市场创造、需求创造和绩效创造等方面优势的发挥。
三是打造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平台载体。依托现有产业集群和国家级开发区,聚焦集群内产业关联度低、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不够等瓶颈问题,努力提高集群内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相互协同、配套服务水平,打造一批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平台载体,使集群成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合,不断提升全产业价值链竞争力。例如,在制造业集群内,可以搭建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金融、商贸、物流、会展等服务平台,围绕制造业集群构建区域服务体系,形成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互动发展格局。在服务业集群内,可以完善创新创业投资环境,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法律体系,促使企业共享信息知识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做到市场集聚、自发形成、自我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前瞻中央工作经济会议丨应以新思路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