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类型在原有的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此次由10家扩大至18家,今后定期评估调整。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由原有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扩大至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期限品种。
原文如下:
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现就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自2019年8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30分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公众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询。
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应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的方式计算得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三、为提高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代表性,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类型在原有的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此次由10家扩大至18家,今后定期评估调整。
四、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由原有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扩大至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期限品种。银行的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参照相应期限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1年期以内、1年至5年期贷款利率由银行自主选择参考的期限品种定价。
五、自即日起,各银行应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作为定价基准。存量贷款的利率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各银行不得通过协同行为以任何形式设定贷款利率定价的隐性下限。
六、中国人民银行将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加强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监督管理,对报价行的报价质量进行考核,督促各银行运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严肃处理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规行为。中国人民银行将银行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
答记者问:
1、为什么要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答:经过多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目前我国的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仍保留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0.9倍)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是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实体经济感受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提高LPR的市场化程度,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2、新的LPR是如何形成的?
答:新的LPR由各报价行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以0.05个百分点为步长,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交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向0.05%的整数倍就近取整计算得出LPR,于当日9时30分公布,公众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询。与原有的LPR形成机制相比,新的LPR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一是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原有的LPR多参考贷款基准利率进行报价,市场化程度不高,未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动情况。改革后各报价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基础上加点报价,市场化、灵活性特征将更加明显。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中期借贷便利期限以1年期为主,反映了银行平均的边际资金成本,加点幅度则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
二是在原有的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为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的利率定价提供参考,也便于未来存量长期浮动利率贷款合同定价基准向LPR转换的平稳过渡。
三是报价行范围代表性增强,在原有的10家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各2家,扩大到18家。新增加的报价行都是在同类型银行中贷款市场影响力较大、贷款定价能力较强、服务小微企业效果较好的中小银行,能够有效增强LPR的代表性。
四是报价频率由原来的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一次。这样可以提高报价行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提升LPR的报价质量。2019年8月19日原机制下的LPR停报一天,8月20日将首次发布新的LPR。
3、完善LPR形成机制能否降低实际利率?
答:通过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可以起到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效果。一是前期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幅度较大,LPR形成机制完善后,将对市场利率的下降予以更多反映。二是新的LPR市场化程度更高,银行难以再协同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打破隐性下限可促使贷款利率下行。监管部门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对银行进行监督,企业可以举报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的行为。三是明确要求各银行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LPR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LPR作为定价基准。为确保平稳过渡,存量贷款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四是中国人民银行将把银行的LPR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督促各银行运用LPR定价。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一是促进信贷利率和费用公开透明。严格规范金融机构收费,督促中介机构减费让利。二是强化正向激励和考核,加强对有订单、有信用企业的信贷支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三是加强多部门沟通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多措并举推动降低企业融资相关环节和其他渠道成本。
(来源:央行)
(编辑:叶映橙)
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类型在原有的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此次由10家扩大至18家,今后定期评估调整。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由原有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扩大至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期限品种。
原文如下:
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现就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自2019年8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30分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公众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询。
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应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的方式计算得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三、为提高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代表性,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类型在原有的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此次由10家扩大至18家,今后定期评估调整。
四、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由原有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扩大至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期限品种。银行的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参照相应期限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1年期以内、1年至5年期贷款利率由银行自主选择参考的期限品种定价。
五、自即日起,各银行应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作为定价基准。存量贷款的利率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各银行不得通过协同行为以任何形式设定贷款利率定价的隐性下限。
六、中国人民银行将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加强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监督管理,对报价行的报价质量进行考核,督促各银行运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严肃处理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规行为。中国人民银行将银行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
答记者问:
1、为什么要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答:经过多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目前我国的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仍保留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0.9倍)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是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实体经济感受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提高LPR的市场化程度,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2、新的LPR是如何形成的?
答:新的LPR由各报价行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以0.05个百分点为步长,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交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向0.05%的整数倍就近取整计算得出LPR,于当日9时30分公布,公众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询。与原有的LPR形成机制相比,新的LPR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一是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原有的LPR多参考贷款基准利率进行报价,市场化程度不高,未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动情况。改革后各报价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基础上加点报价,市场化、灵活性特征将更加明显。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中期借贷便利期限以1年期为主,反映了银行平均的边际资金成本,加点幅度则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
二是在原有的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为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的利率定价提供参考,也便于未来存量长期浮动利率贷款合同定价基准向LPR转换的平稳过渡。
三是报价行范围代表性增强,在原有的10家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各2家,扩大到18家。新增加的报价行都是在同类型银行中贷款市场影响力较大、贷款定价能力较强、服务小微企业效果较好的中小银行,能够有效增强LPR的代表性。
四是报价频率由原来的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一次。这样可以提高报价行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提升LPR的报价质量。2019年8月19日原机制下的LPR停报一天,8月20日将首次发布新的LPR。
3、完善LPR形成机制能否降低实际利率?
答:通过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可以起到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效果。一是前期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幅度较大,LPR形成机制完善后,将对市场利率的下降予以更多反映。二是新的LPR市场化程度更高,银行难以再协同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打破隐性下限可促使贷款利率下行。监管部门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对银行进行监督,企业可以举报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的行为。三是明确要求各银行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LPR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LPR作为定价基准。为确保平稳过渡,存量贷款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四是中国人民银行将把银行的LPR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督促各银行运用LPR定价。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一是促进信贷利率和费用公开透明。严格规范金融机构收费,督促中介机构减费让利。二是强化正向激励和考核,加强对有订单、有信用企业的信贷支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三是加强多部门沟通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多措并举推动降低企业融资相关环节和其他渠道成本。
(来源:央行)
(编辑:叶映橙)
8月17日,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官网获悉,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人民银行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一直以来,市场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注度都很高,尤其是在今年更是被频频提起。就在前一日(8月16日)的***常务会议上还提到,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
为什么要完善LPR形成机制?新的LPR如何形成?完善LPR形成机制能否降低实际利率?人民银行今日在答记者问时,一一给出了答案。
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经过多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目前我国的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仍保留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
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0.9倍)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是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实体经济感受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
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提高LPR的市场化程度,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市场化、灵活性特征更加明显新的LPR由各报价行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以0.05个百分点为步长,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交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向0.05%的整数倍就近取整计算得出LPR,于当日9时30分公布,公众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询。与原有的LPR形成机制相比,新的LPR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一是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原有的LPR多参考贷款基准利率进行报价,市场化程度不高,未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动情况。改革后各报价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基础上加点报价,市场化、灵活性特征将更加明显。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中期借贷便利期限以1年期为主,反映了银行平均的边际资金成本,加点幅度则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
二是在原有的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为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的利率定价提供参考,也便于未来存量长期浮动利率贷款合同定价基准向LPR转换的平稳过渡。
三是报价行范围代表性增强,在原有的10家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各2家,扩大到18家。新增加的报价行都是在同类型银行中贷款市场影响力较大、贷款定价能力较强、服务小微企业效果较好的中小银行,能够有效增强LPR的代表性。
四是报价频率由原来的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一次。这样可以提高报价行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提升LPR的报价质量。2019年8月19日原机制下的LPR停报一天,8月20日将首次发布新的LPR。
打破隐性下限促使贷款利率下行通过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可以起到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效果。前期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幅度较大,LPR形成机制完善后,将对市场利率的下降予以更多反映。新的LPR市场化程度更高,银行难以再协同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打破隐性下限可促使贷款利率下行。监管部门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对银行进行监督,企业可以举报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的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银行明确要求各银行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LPR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LPR作为定价基准。为确保平稳过渡,存量贷款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同时,人民银行将把银行的LPR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督促各银行运用LPR定价。
业内点评:利率市场化改革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民生银行(行情600016,诊股)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在流动性充裕合理的背景下,银行的资金面比较宽裕。在MLF一年期的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加点形成的LPR一年期的利率,应该会比目前有所下降。LPR一年期回落以后,新发放贷款的实际利率也可能有所下降。通过此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利率并轨的实现,最终会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他进一步表示,“如果说利率并轨后还需要完善的方向,那从更长远来看,除MLF利率外,未来是否可以其他的政策利率,比如,逆回购利率。因为逆回购的利率期限较短、灵活性较大,可以形成一个综合的利率市场化机制。此外,未来我们的利率风险可能会上升,所以要进一步完善利率风险的衍生品,更好地帮助银行和企业规避利率风险。”
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健分析表示,LPR新机制由原来的基准利率加减点调整为MLF加点方式报价,与之前我们相关研究中的预判完全一致。日度报价调整为月度报价也一定程度上考虑到标的由基准利率调整为更为市场化的利率后报价的稳定性。报价行的扩围,增加城商行、外资行和民营银行,也很大程度上更加全面地参考了整个银行业不同风险偏好银行的定价水平。然而,企业信贷融资成本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企业自身基本面、信用质量、盈利能力等,短期内贷款锚定标的的转换,并不会对信贷市场形成较强的冲击。LPR新报价机制意义最为深远之处在于,将LPR挂钩MLF操作利率,增强了央行对于信贷市场融资成本的“抓手”作用,为未来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的利率(价格型)传导渠道奠定第一步基础。
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范若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完善LPR形成机制,提高其市场化程度,增强其与市场利率联动性,能够更好地发挥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另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的是“先贷款后存款”的原则,当前我国的LPR形成机制的完善仅是其中一个环节,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值得关注的是,未来,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剧商业银行竞争度。其一,存贷款息差收窄,经营压力加大。新的LPR形成机制下短期内贷款利率将下降,存贷款息差收窄,同时存款利率实现市场化后,银行负债成本上升,经营压力加大。其二,加剧商业银行竞争度,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与业务结构均受明显影响。但长期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提高,银行将有更强的动力进行业务创新和经营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大型银行所受影响相对更小,部分中小银行面临的压力将更大,银行业竞争可能更为激烈,行业集中度有可能提升。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答记者问1、为什么要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答:经过多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目前我国的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仍保留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0.9倍)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是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实体经济感受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提高LPR的市场化程度,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2、新的LPR是如何形成的?答:新的LPR由各报价行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以0.05个百分点为步长,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交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向0.05%的整数倍就近取整计算得出LPR,于当日9时30分公布,公众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询。与原有的LPR形成机制相比,新的LPR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一是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原有的LPR多参考贷款基准利率进行报价,市场化程度不高,未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动情况。改革后各报价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基础上加点报价,市场化、灵活性特征将更加明显。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中期借贷便利期限以1年期为主,反映了银行平均的边际资金成本,加点幅度则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二是在原有的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为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的利率定价提供参考,也便于未来存量长期浮动利率贷款合同定价基准向LPR转换的平稳过渡。三是报价行范围代表性增强,在原有的10家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各2家,扩大到18家。新增加的报价行都是在同类型银行中贷款市场影响力较大、贷款定价能力较强、服务小微企业效果较好的中小银行,能够有效增强LPR的代表性。四是报价频率由原来的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一次。这样可以提高报价行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提升LPR的报价质量。2019年8月19日原机制下的LPR停报一天,8月20日将首次发布新的LPR。3、完善LPR形成机制能否降低实际利率?答:通过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可以起到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效果。一是前期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幅度较大,LPR形成机制完善后,将对市场利率的下降予以更多反映。二是新的LPR市场化程度更高,银行难以再协同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打破隐性下限可促使贷款利率下行。监管部门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对银行进行监督,企业可以举报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的行为。三是明确要求各银行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LPR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LPR作为定价基准。为确保平稳过渡,存量贷款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四是中国人民银行将把银行的LPR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督促各银行运用LPR定价。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一是促进信贷利率和费用公开透明。严格规范金融机构收费,督促中介机构减费让利。二是强化正向激励和考核,加强对有订单、有信用企业的信贷支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三是加强多部门沟通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多措并举推动降低企业融资相关环节和其他渠道成本。附: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9〕第15号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现就有关事宜公告如下:一、自2019年8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30分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公众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询。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应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的方式计算得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三、为提高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代表性,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类型在原有的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此次由10家扩大至18家,今后定期评估调整。四、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由原有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扩大至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期限品种。银行的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参照相应期限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1年期以内、1年至5年期贷款利率由银行自主选择参考的期限品种定价。五、自即日起,各银行应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作为定价基准。存量贷款的利率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各银行不得通过协同行为以任何形式设定贷款利率定价的隐性下限。六、中国人民银行将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加强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监督管理,对报价行的报价质量进行考核,督促各银行运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严肃处理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规行为。中国人民银行将银行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8月16日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答记者问1、为什么要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答:经过多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目前我国的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仍保留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0.9倍)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是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实体经济感受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提高LPR的市场化程度,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2、新的LPR是如何形成的?答:新的LPR由各报价行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以0.05个百分点为步长,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交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向0.05%的整数倍就近取整计算得出LPR,于当日9时30分公布,公众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询。与原有的LPR形成机制相比,新的LPR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一是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原有的LPR多参考贷款基准利率进行报价,市场化程度不高,未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动情况。改革后各报价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基础上加点报价,市场化、灵活性特征将更加明显。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中期借贷便利期限以1年期为主,反映了银行平均的边际资金成本,加点幅度则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二是在原有的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为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的利率定价提供参考,也便于未来存量长期浮动利率贷款合同定价基准向LPR转换的平稳过渡。三是报价行范围代表性增强,在原有的10家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各2家,扩大到18家。新增加的报价行都是在同类型银行中贷款市场影响力较大、贷款定价能力较强、服务小微企业效果较好的中小银行,能够有效增强LPR的代表性。四是报价频率由原来的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一次。这样可以提高报价行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提升LPR的报价质量。2019年8月19日原机制下的LPR停报一天,8月20日将首次发布新的LPR。3、完善LPR形成机制能否降低实际利率?答:通过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可以起到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效果。一是前期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幅度较大,LPR形成机制完善后,将对市场利率的下降予以更多反映。二是新的LPR市场化程度更高,银行难以再协同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打破隐性下限可促使贷款利率下行。监管部门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对银行进行监督,企业可以举报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的行为。三是明确要求各银行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LPR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LPR作为定价基准。为确保平稳过渡,存量贷款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四是中国人民银行将把银行的LPR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督促各银行运用LPR定价。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一是促进信贷利率和费用公开透明。严格规范金融机构收费,督促中介机构减费让利。二是强化正向激励和考核,加强对有订单、有信用企业的信贷支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三是加强多部门沟通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多措并举推动降低企业融资相关环节和其他渠道成本。
华夏时报(记者 朱丹丹 北京报道
“要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8月16日召开的***常务会议在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时如上指出。
接着今日(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公告显示,将从8月20日起改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LPR挂钩以中期借贷便利(MLF)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类型在原有的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此次由10家扩大至18家;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由原有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扩大至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期限品种等等。
对此,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提高LPR的市场化程度,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范若滢亦表示,这对未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剧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其一,存贷款息差收窄,经营压力加大。其二,利率市场化提高后,定价权更多掌握在了商业银行手中,需要商业银行根据不同客户的经营、资金情况来制定合适的利率水平,对银行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三,加剧了商业银行间的竞争,行业集中度可能提升。
LPR改革方案明晰
经过多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目前我国的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仍保留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
“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0.9倍)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是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实体经济感受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
而今年来,关于通过改进LPR来推进贷款利率并轨的讨论颇多。
8月16日,***常务会议在部署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时明确指出要“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接着8月17日,央行则发布公告称,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
“完善LPR形成机制、推进‘利率并轨’,是畅通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环节。”范若滢分析指出,当前“利率两轨”的存在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主要表现在:一是“宽货币”未能及时传到实体,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二是不同市场利率间传导速度慢。2018年以来,随着银行间流动性的改善,资金利率显着下行,但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的下降相对迟缓。
事实上,早在2013年,人民银行就启动了LPR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
对此,范若滢则表示,但自LPR发布以来,其走势就与贷款基准利率基本一致,对现存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并没有起到显着的补充或者改进作用。
而《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与原有的LPR形成机制相比,新的LPR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一是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中期借贷便利期限以1年期为主。二是在原有的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三是报价行范围代表性增强,在原有的10家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各2家,扩大到18家。四是报价频率由原来的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一次。
对此,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可以起到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效果。一是前期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幅度较大,LPR形成机制完善后,将对市场利率的下降予以更多反映。二是新的LPR市场化程度更高,银行难以再协同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打破隐性下限可促使贷款利率下行。监管部门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对银行进行监督,企业可以举报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的行为。三是明确要求各银行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LPR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LPR作为定价基准。为确保平稳过渡,存量贷款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四是中国人民银行将把银行的LPR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督促各银行运用LPR定价。
“完善LPR形成机制,提高其市场化程度,增强其与市场利率联动性,能够更好地发挥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范若滢也认为。
此外,报价银行具体是哪18家银行亦备受关注。
本报记者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网站发现,这次8家新增银行分别为:西安银行、台州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渣打银行(中国)、花旗银行(中国)、微众银行、网商银行。
而原有10家全国性银行为: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以及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五家股份制银行。
LPR改革影响之一:银行的息差趋于收缩
LPR改革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在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由于贷款利率趋于下滑,银行的息差会趋于收缩,为维持原来水平,适应新的贷款定价机制,银行可能会倾向于下沉资质,采取高收益的票息策略,贷款利率市场化后,这一策略的实施也更具实操性。” 联讯证券首席***家李奇霖表示。
同时,他还分析指出,在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风险筛选与定价能力不强的中小行需要控制信用风险,但如今利率市场化政策在倒逼银行提升风险偏好,压低贷款利率,中小行可能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
而在这种状况下,李奇霖认为,(中小行)不宜为了维持扩大利差,冒进行事,建议采取以守为攻,深挖本地客户融资需求,发挥地区信息优势,强化本地壁垒优势,稳扎稳打的策略,提升自身风险定价能力。
谈及影响,范若滢亦分析指出,对未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剧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其一,存贷款息差收窄,经营压力加大。新的LPR形成机制下短期内贷款利率将下降,存贷款息差收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与业务结构均受明显影响,需要银行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其二,利率市场化提高后,定价权更多掌握在了商业银行手中,需要商业银行根据不同客户的经营、资金情况来制定合适的利率水平,对银行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三,加剧了商业银行间的竞争,行业集中度可能提升。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冉学东
新京报快讯 据央行网站消息,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现就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自2019年8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30分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公众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询。
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应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的方式计算得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三、为提高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代表性,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类型在原有的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此次由10家扩大至18家,今后定期评估调整。
四、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由原有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扩大至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期限品种。银行的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参照相应期限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1年期以内、1年至5年期贷款利率由银行自主选择参考的期限品种定价。
五、自即日起,各银行应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作为定价基准。存量贷款的利率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各银行不得通过协同行为以任何形式设定贷款利率定价的隐性下限。
六、中国人民银行将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加强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监督管理,对报价行的报价质量进行考核,督促各银行运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严肃处理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规行为。中国人民银行将银行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答记者问
1、为什么要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答:经过多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目前我国的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仍保留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0.9倍)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是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实体经济感受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提高LPR的市场化程度,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2、新的LPR是如何形成的?
答:新的LPR由各报价行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以0.05个百分点为步长,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交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向0.05%的整数倍就近取整计算得出LPR,于当日9时30分公布,公众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询。与原有的LPR形成机制相比,新的LPR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一是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原有的LPR多参考贷款基准利率进行报价,市场化程度不高,未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动情况。改革后各报价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基础上加点报价,市场化、灵活性特征将更加明显。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中期借贷便利期限以1年期为主,反映了银行平均的边际资金成本,加点幅度则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
二是在原有的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为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的利率定价提供参考,也便于未来存量长期浮动利率贷款合同定价基准向LPR转换的平稳过渡。
三是报价行范围代表性增强,在原有的10家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各2家,扩大到18家。新增加的报价行都是在同类型银行中贷款市场影响力较大、贷款定价能力较强、服务小微企业效果较好的中小银行,能够有效增强LPR的代表性。
四是报价频率由原来的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一次。这样可以提高报价行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提升LPR的报价质量。2019年8月19日原机制下的LPR停报一天,8月20日将首次发布新的LPR。
3、完善LPR形成机制能否降低实际利率?
答:通过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可以起到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效果。一是前期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幅度较大,LPR形成机制完善后,将对市场利率的下降予以更多反映。二是新的LPR市场化程度更高,银行难以再协同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打破隐性下限可促使贷款利率下行。监管部门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对银行进行监督,企业可以举报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的行为。三是明确要求各银行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LPR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LPR作为定价基准。为确保平稳过渡,存量贷款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四是中国人民银行将把银行的LPR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督促各银行运用LPR定价。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一是促进信贷利率和费用公开透明。严格规范金融机构收费,督促中介机构减费让利。二是强化正向激励和考核,加强对有订单、有信用企业的信贷支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三是加强多部门沟通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多措并举推动降低企业融资相关环节和其他渠道成本。
编辑 贾聪聪
来源:央行网站
一边是金融机构端流动性充裕,一边实体经济仍在“喊渴”。继此前一天***常务会议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后,8月17日,央行宣布,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自8月20日起,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下称MLF)为“锚”,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按加点形成的方式,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价。此前,LPR自2018年4月8日以来一直保持在4.31%,对市场变动敏感性不强,加点形成被寄予期望改变LPR市场化程度低的现状。
新机制中,还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在原有1年期品种上增加5年期以上期限品种;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类型在原有的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由10家扩大至18家,新增的8家银行中包括微众银行、网商银行。
在市场最为关心的实际利率能否降低方面,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本次报价机制完善后,考虑到银行自身资金成本、定价能力等,新的LPR价格会有所回落,最终客户贷款成本还是要依据企业自身信用状况、实力等。总体来看,在目前大环境下,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也可以更好地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新形成机制落地 央行可通过政策利率调整影响LPR报价
根据央行公告,自2019年8月20日起,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30分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公众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询。
新机制中报价的“锚”主要是被称为“麻辣粉”的MLF。央行介绍,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应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加点形成的方式,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的方式计算得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央行可以通过政策利率调整影响LPR报价。”温彬分析称,比如目前1年期MLF利率为3.3%,如果下调15BP或25BP,当天LPR报价利率也会相应下调,银行给终端客户利率报价也会下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畅通,能最终传递到实体经济贷款领域。
为提高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代表性,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类型在原有的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由10家扩大至18家,新成员包括西安银行、台州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渣打银行(中国)、花旗银行(中国)、微众银行、网商银行。
“这18家银行在各类型银行中规模影响、报价能力等更强,更有代表性一些。”温彬分析称。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还提到,这18家银行服务小微企业效果较好。
除了报价主体扩容外,央行还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由原有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扩大至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期限品种。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为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的利率定价提供参考,也便于未来存量长期浮动利率贷款合同定价基准向LPR转换的平稳过渡。
新LPR形成机制适用范围是新增贷款。央行表示,自即日起,各银行应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作为定价基准。存量贷款的利率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各银行不得通过协同行为以任何形式设定贷款利率定价的隐性下限。
流动性分层问题突出 监管年内多次提及推动“贷款利率并轨”
事实上,完善LPR形成机制并不是一个新的极速体育NBA直播怎么样_jrs直播的网址_极速体育下载。由于货币政策传导的梗阻问题长期存在,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呼声一直很高。
监管也频频表态。近年来,先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际利率水平”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4月下旬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央行还会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重点是实现市场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两轨合一轨”;近期央行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专栏指出,将用改革的方式促进降低融资成本,如推动“贷款利率并轨”。
何为“两轨合一轨”?央行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的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仍保留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0.9倍)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是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实体经济感受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机制完善时点的背景,还包括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温彬提到,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现有机制制约了货币政策传导,贷款报价使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回落相对有限。
这个问题在最新金融市场数据上也有体现。央行近期公布的7月社融、信贷、M2数据全面回落,恒大研究院任泽平团队分析称,这显示宽货币到宽信用政策效果较差,原因是企业实际利率并未下降、流动性投放渠道收窄、资产价格低迷难以起到抵押放大器效应、流动性分层导致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但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来看,同期一直处于较为充裕状态。
叠加当前全球“降息潮”,有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央行降息可期。不过华尔街见闻首席***家邓海清认为,在LPR和贷款利率脱钩的情况下,首先要做的是实现LPR和贷款利率的并轨,而不是降低LPR利率或者降息。降低LPR本质仍是降低无风险利率的思路,而当前问题的关键在于风险溢价。
新形成机制能否真正为实体“解渴”?业内:最终贷款成本还要看企业自身信用状况等
对于LPR新形成机制,市场最为关心的,就是它是否能真正为实体“解渴”?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可以起到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效果。“前期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幅度较大,LPR形成机制完善后,将对市场利率的下降予以更多反映;新的LPR市场化程度更高,银行难以再协同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打破隐性下限可促使贷款利率下行。”该人士称,央行还将把银行的LPR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督促各银行运用LPR定价。
温彬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本次报价机制完善后,考虑到银行自身资金成本、定价能力等,新的LPR价格会有所回落,最终客户贷款成本还是要依据企业自身信用状况、实力等。总体来看,在目前大环境下,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也可以更好地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说到市场化,有业内人士指出,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LPR自2018年4月8日以来一直保持在4.31%,失去了对市场变动的敏感性,处于极度不活跃的状态。加点形成就是为了改变原有的LPR市场化程度低,不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动的尴尬状况。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也谈到,原来的模式理论上也是充分市场化的,但是问题在于官定基准利率黏性太强,常年不动,不利于政策引导利率变化。“新模式下,LPR跟18家银行的报价相关,这18家银行的定价首先能够市场化变动,LPR随之变化,按LPR上下浮签订的存量贷款合同,利率也会跟着变动。因此,整个贷款存量、增量的利率变动都会更灵敏。”王剑称。
并轨后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18家银行如何才能保证合理的报价?王剑认为,这就涉及了银行内部的贷款定价机制,其中最核心的工具是内部资金转移价(FTP)。因此,想打通传导,让整个市场顺畅定价,最为核心的是完善银行的FTP。
银行定价参照的“锚”也还可扩容。温彬提到,目前定价主要只参考了MLF利率,未来也可以考虑其他政策利率,如逆回购,因为逆回购利率期限短灵活性大,可以形成一个更综合的利率市场化机制。
“更重要的是,利率风险也会上升,所以要完善利率风险衍生品市场,更好地帮助银行和企业规避利率风险。”温彬说道。中山证券首席***家李湛也建议,对贷款利率市场化推进,除了完善商业银行LPR机制外,也要加快制定和构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金融机构破产处置的立法、司法体系,避免个别机构出现问题导致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传染蔓延,同时加强金融科技在企业信用风险定价中的研究和应用,缓解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还有人士担心,若LPR利率回落,实际贷款利率下降后,会不会影响到银行净息差乃至经营?温彬认为不会发生这一情况,因为尽管贷款利差会有所收窄,但随着贷款投向规模扩大,仍然会使银行经营业绩保持稳定,且大多数银行在制度、系统、工具等方面已经做好了利率并轨的准备,可以确保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平稳运行。
新京报记者 程维妙 侯润芳 编辑 任婉晴 校对 郭利
一边是金融机构端流动性充裕,一边实体经济仍在“喊渴”。继此前一天***常务会议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后,8月17日,央行宣布,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自8月20日起,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下称MLF)为“锚”,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按加点形成的方式,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价。此前,LPR自2018年4月8日以来一直保持在4.31%,对市场变动敏感性不强,加点形成被寄予期望改变LPR市场化程度低的现状。
新机制中,还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在原有1年期品种上增加5年期以上期限品种;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类型在原有的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由10家扩大至18家,新增的8家银行中包括微众银行、网商银行。
在市场最为关心的实际利率能否降低方面,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本次报价机制完善后,考虑到银行自身资金成本、定价能力等,新的LPR价格会有所回落,最终客户贷款成本还是要依据企业自身信用状况、实力等。总体来看,在目前大环境下,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也可以更好地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新形成机制落地 央行可通过政策利率调整影响LPR报价
根据央行公告,自2019年8月20日起,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30分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公众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询。
新机制中报价的“锚”主要是被称为“麻辣粉”的MLF。央行介绍,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应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加点形成的方式,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的方式计算得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央行可以通过政策利率调整影响LPR报价。”温彬分析称,比如目前1年期MLF利率为3.3%,如果下调15BP或25BP,当天LPR报价利率也会相应下调,银行给终端客户利率报价也会下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畅通,能最终传递到实体经济贷款领域。
为提高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代表性,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类型在原有的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由10家扩大至18家,新成员包括西安银行、台州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渣打银行(中国)、花旗银行(中国)、微众银行、网商银行。
“这18家银行在各类型银行中规模影响、报价能力等更强,更有代表性一些。”温彬分析称。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中还提到,这18家银行服务小微企业效果较好。
除了报价主体扩容外,央行还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由原有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扩大至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期限品种。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为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的利率定价提供参考,也便于未来存量长期浮动利率贷款合同定价基准向LPR转换的平稳过渡。
新LPR形成机制适用范围是新增贷款。央行表示,自即日起,各银行应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作为定价基准。存量贷款的利率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各银行不得通过协同行为以任何形式设定贷款利率定价的隐性下限。
流动性分层问题突出 监管年内多次提及推动“贷款利率并轨”
事实上,完善LPR形成机制并不是一个新的极速体育NBA直播怎么样_jrs直播的网址_极速体育下载。由于货币政策传导的梗阻问题长期存在,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呼声一直很高。
监管也频频表态。近年来,先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际利率水平”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4月下旬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央行还会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重点是实现市场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两轨合一轨”;近期央行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专栏指出,将用改革的方式促进降低融资成本,如推动“贷款利率并轨”。
何为“两轨合一轨”?央行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的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仍保留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0.9倍)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是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实体经济感受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机制完善时点的背景,还包括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温彬提到,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现有机制制约了货币政策传导,贷款报价使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回落相对有限。
这个问题在最新金融市场数据上也有体现。央行近期公布的7月社融、信贷、M2数据全面回落,恒大研究院任泽平团队分析称,这显示宽货币到宽信用政策效果较差,原因是企业实际利率并未下降、流动性投放渠道收窄、资产价格低迷难以起到抵押放大器效应、流动性分层导致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但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来看,同期一直处于较为充裕状态。
叠加当前全球“降息潮”,有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央行降息可期。不过华尔街见闻首席***家邓海清认为,在LPR和贷款利率脱钩的情况下,首先要做的是实现LPR和贷款利率的并轨,而不是降低LPR利率或者降息。降低LPR本质仍是降低无风险利率的思路,而当前问题的关键在于风险溢价。
新形成机制能否真正为实体“解渴”?业内:最终贷款成本还要看企业自身信用状况等
对于LPR新形成机制,市场最为关心的,就是它是否能真正为实体“解渴”?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可以起到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效果。“前期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幅度较大,LPR形成机制完善后,将对市场利率的下降予以更多反映;新的LPR市场化程度更高,银行难以再协同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打破隐性下限可促使贷款利率下行。”该人士称,央行还将把银行的LPR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督促各银行运用LPR定价。
温彬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本次报价机制完善后,考虑到银行自身资金成本、定价能力等,新的LPR价格会有所回落,最终客户贷款成本还是要依据企业自身信用状况、实力等。总体来看,在目前大环境下,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也可以更好地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说到市场化,有业内人士指出,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LPR自2018年4月8日以来一直保持在4.31%,失去了对市场变动的敏感性,处于极度不活跃的状态。加点形成就是为了改变原有的LPR市场化程度低,不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动的尴尬状况。
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也谈到,原来的模式理论上也是充分市场化的,但是问题在于官定基准利率黏性太强,常年不动,不利于政策引导利率变化。“新模式下,LPR跟18家银行的报价相关,这18家银行的定价首先能够市场化变动,LPR随之变化,按LPR上下浮签订的存量贷款合同,利率也会跟着变动。因此,整个贷款存量、增量的利率变动都会更灵敏。”王剑称。
并轨后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18家银行如何才能保证合理的报价?王剑认为,这就涉及了银行内部的贷款定价机制,其中最核心的工具是内部资金转移价(FTP)。因此,想打通传导,让整个市场顺畅定价,最为核心的是完善银行的FTP。
银行定价参照的“锚”也还可扩容。温彬提到,目前定价主要只参考了MLF利率,未来也可以考虑其他政策利率,如逆回购,因为逆回购利率期限短灵活性大,可以形成一个更综合的利率市场化机制。
“更重要的是,利率风险也会上升,所以要完善利率风险衍生品市场,更好地帮助银行和企业规避利率风险。”温彬说道。中山证券首席***家李湛也建议,对贷款利率市场化推进,除了完善商业银行LPR机制外,也要加快制定和构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金融机构破产处置的立法、司法体系,避免个别机构出现问题导致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的传染蔓延,同时加强金融科技在企业信用风险定价中的研究和应用,缓解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还有人士担心,若LPR利率回落,实际贷款利率下降后,会不会影响到银行净息差乃至经营?温彬认为不会发生这一情况,因为尽管贷款利差会有所收窄,但随着贷款投向规模扩大,仍然会使银行经营业绩保持稳定,且大多数银行在制度、系统、工具等方面已经做好了利率并轨的准备,可以确保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机制平稳运行。
新京报记者 程维妙 侯润芳 编辑 任婉晴 校对 郭利
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现就有关事宜公告如下:
一、自2019年8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30分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公众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询。
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应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的方式计算得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三、为提高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代表性,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行类型在原有的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此次由10家扩大至18家,今后定期评估调整。
四、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由原有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扩大至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期限品种。银行的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参照相应期限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1年期以内、1年至5年期贷款利率由银行自主选择参考的期限品种定价。
五、自即日起,各银行应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作为定价基准。存量贷款的利率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各银行不得通过协同行为以任何形式设定贷款利率定价的隐性下限。
六、中国人民银行将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加强对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监督管理,对报价行的报价质量进行考核,督促各银行运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定价,严肃处理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规行为。中国人民银行将银行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
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8月16日
附: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答记者问
1、为什么要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答:经过多年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目前我国的贷款利率上、下限已经放开,但仍保留存贷款基准利率,存在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银行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特别是个别银行通过协同行为以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倍数(如0.9倍)设定隐性下限,对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传导形成了阻碍,是市场利率下行明显但实体经济感受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迫切解决的核心问题。这次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提高LPR的市场化程度,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2、新的LPR是如何形成的?
答:新的LPR由各报价行于每月20日(遇节假日顺延)9时前,以0.05个百分点为步长,向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交报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按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算术平均,向0.05%的整数倍就近取整计算得出LPR,于当日9时30分公布,公众可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查询。与原有的LPR形成机制相比,新的LPR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一是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原有的LPR多参考贷款基准利率进行报价,市场化程度不高,未能及时反映市场利率变动情况。改革后各报价行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基础上加点报价,市场化、灵活性特征将更加明显。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中期借贷便利期限以1年期为主,反映了银行平均的边际资金成本,加点幅度则主要取决于各行自身资金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
二是在原有的1年期一个期限品种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期限品种,为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的利率定价提供参考,也便于未来存量长期浮动利率贷款合同定价基准向LPR转换的平稳过渡。
三是报价行范围代表性增强,在原有的10家全国性银行基础上增加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民营银行各2家,扩大到18家。新增加的报价行都是在同类型银行中贷款市场影响力较大、贷款定价能力较强、服务小微企业效果较好的中小银行,能够有效增强LPR的代表性。
四是报价频率由原来的每日报价改为每月报价一次。这样可以提高报价行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提升LPR的报价质量。2019年8月19日原机制下的LPR停报一天,8月20日将首次发布新的LPR。
3、完善LPR形成机制能否降低实际利率?
答:通过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可以起到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降低贷款实际利率的效果。一是前期市场利率整体下行幅度较大,LPR形成机制完善后,将对市场利率的下降予以更多反映。二是新的LPR市场化程度更高,银行难以再协同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打破隐性下限可促使贷款利率下行。监管部门和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对银行进行监督,企业可以举报银行协同设定贷款利率隐性下限的行为。三是明确要求各银行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LPR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采用LPR作为定价基准。为确保平稳过渡,存量贷款仍按原合同约定执行。四是中国人民银行将把银行的LPR应用情况及贷款利率竞争行为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督促各银行运用LPR定价。
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将会同有关部门,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切实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一是促进信贷利率和费用公开透明。严格规范金融机构收费,督促中介机构减费让利。二是强化正向激励和考核,加强对有订单、有信用企业的信贷支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三是加强多部门沟通协调,形成政策合力,多措并举推动降低企业融资相关环节和其他渠道成本。
科技创新正触发新一轮物流竞争序幕,新物流比拼的是跨界整合能力和大数据算法等科技能力。在此新形势下,整个行业、企业如何抓住在新一轮物流竞争中抓住新机遇?又如何实现内部产业变革与升级,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基于这些观察与了解,亿欧物流将于9月20日在北京举办以“科技赋能 智创未来”为主题的——GIIS 2019第四届物流科技创新峰会。如今,峰会嘉宾与议程已经公布,报名通道也已开启,感兴趣的朋友,快马加鞭来参会!
报名链接: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关键字:
利率
央行
8月
市场
机制
阅读全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央行: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8月20日上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