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雄安,南有海南,广东自贸区这三年干了啥?|珠三角观察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一(手机广告位)

4月21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满三周年。

三年前,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率先领命探路。

三年后,海南省成为继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之后,我国第1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群雄并起,各有侧重。

三年来,广东自贸区累计新设企业21万家,新设外商投资企业9639家,实际利用外资128.5亿美元,形成385项制度创新成果……

挂牌三周年,再看广东自贸区。

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广东改革开放的新气象,也看到了中国新开放版图中的新使命、新挑战。

坐标系:

北有雄安,南有海南,广东自贸区要做什么?

4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公布,一下子吸引了人们关注的目光。

北有雄安,南有海南,在中国的开放版图上,一个百花齐放的全新视角蓝图呈现在人们眼前。

河北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而迎来建省办特区30周年这一重要节点的海南,也迎来发展新的春天。海南全岛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南有海南的自由贸易港、最大开放试验区,北有雄安新区的改革试验田,一南一北承担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任。

这是百舸争流的开放时代。

在区域竞合中,只有百花齐放,才能共同发展。在海南之前,我国目前已有的上海、天津等11个自贸试验区。

4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向世界敞开,广东先行一步。

40年后的今天,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正朝着更宽、更深处推进,迈向新高度。

从中国地图上看,对外开放由内至外、由东至西,沿海内陆沿边协作互动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正在逐步构建。

12个自贸试验区各具特色、各有侧重。在这样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中,广东自贸区如何再次先行一步?

发展到今天,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优势不再,作为先发展起来的地区,我们更深切感受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

而从地理区位看,广东自贸区有着自己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毗邻港澳。

在广东自贸试验区116.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位于珠三角几何中心的广州南沙新区片区、东边毗邻香港的深圳前海蛇口片区、西边与澳门隔水相望的珠海横琴新区片区,在地理上以一个类“A”字形的架构,支起大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金三角”。

这是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地理结构,也代表了它的功能作用。

三年前,广州南沙、深圳前海蛇口、珠海横琴,烙印上了改革、开放、试验的标签,激发出巨大活力。

促进内地与港澳经济深度合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这是广东自贸区的使命与担当。

在新的开放地理格局中,找准坐标系,广东自贸区才能持续精准发力。“港澳高度市场化的经验,可以为自贸区的建设提供样板和经验。”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邓江年看来,广东自贸区在对接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深化粤港澳紧密合作等方面加强重点突破。

时间表:

自贸区的“完成”与“未完成”

4月17日至19日,海南省考察团到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考察学习,在两天半的时间里,马不停蹄考察广州、珠海、深圳三地18个点位。

一路随行的《海南日报》记者写道:“特别吸引大家的是,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着力探索可复制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3年来累计形成了376项创新成果,其中19项在全国推广。跨境电商保税进口额从0.3亿元迅速增长到去年的72亿元、占全国1/6。”

广东自贸区怎么做到的?

在群雄并起的全面开放地理格局中,广东自贸区如何走在全国前列?三年来,在广东自贸区的任务清单上,有哪些已经完成,还有哪些仍然未完成?

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这是三年前的广东自贸区总体方案提出的第一项任务。可以说,这项任务完成得很出色,体现在一个字——快。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蛇口,这一着名的标语牌从1982年起矗立至今,人们对此并不陌生。而现在,广东自贸区刷新着改革开放的新速度。

一颗来自新西兰的新鲜樱桃,到达广东人的厨房,最快需要多久?

答案是:24小时。这些跨境水果24小时内从新西兰经传香港、深圳湾口岸,到达前海保税仓,并在前海跨境电商平台正式上线,消费者购买当天就可获取该产品。

这是一系列制度创新的结果。广东自贸区打造安全高效的国际化通关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易通关”改革,一般货物进出口平均通关时间降低42.6%。

在广东自贸区,为扩大开放而进行的改革创新争分夺秒、一刻不停。我们看看自贸区三年的这些时间表:

开办企业,跑出了新速度——在南沙自贸片区,企业在1天内可领取营业执照、3天内完成刻章备案和银行开户,速度已接近新西兰等国际先进地区水平。

项目开工,跑出了新速度——在横琴自贸片区,这里率先启动社会投资类工程管理创新方案,从办理施工许可证到准予开工建设,金源国际广场项目负责人陈志强只用了不到30天时间。而原来走完审批流程至少需要5个月。

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越来越短,贸易便利措施越来越多,货物通关速度越来越快……

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到广东自贸区的新速度,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的一脉相承。

对于广东自贸区来说,三年仅仅是一个开始。广东自贸区完成了很多改革任务,啃下了硬骨头,但也有不少未完成、正在加快推进的选项。

国际贸易规则的聚焦点已从货物贸易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转变。在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和双向投融资便利化等方面,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相比,广东自贸区的发展与开放水平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刚满三岁的广东自贸区仍有着不小的差距。而这些,也正是未来广东自贸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动力和方向。

“相比香港、新加坡,广东自贸区在颠覆性制度创新方面仍需要强化。”广东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林江说,广东自贸区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争取国家层面对广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支持,力争成为面向世界、对接港澳的开放枢纽。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跨过三周年的门槛,广东自贸区的道路漫长,却将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路线图:

从自贸区到大湾区,更深的改革,更大的开放

在自贸区挂牌三周年之际,30个“广东自贸区三周年制度创新最佳案例”出炉,正式对外发布。

“一颗公章管审批”,便是其中之一。7个部门76大项143子项审批,全部划转至南沙行政审批局统一实施,“一颗公章管审批”让企业设立、投资项目审批用时缩减了2/3。

三年来,像这样的制度创新成果,广东自贸区共形成了385项。

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截至2017年12月,广东自贸区累计新设企业21万家,新设外商投资企业9639家,实际利用外资128.5亿美元。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而在广东自贸区,得改革风气之先,拥开放地利之便,率先发展的路线图十分清晰,就是继续用好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

关键一招的关键一招,便在于粤港澳大湾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湾区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目前,全球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湾区。

一张更加宏伟的蓝图正在铺展开来。从数据看,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土地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大约6800万,均居世界四大湾区首位,2017年经济总量达到10万亿,拥有16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和3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在挂牌三周年的节点上,广东自贸区各片区释放出向湾区进发的信号。

比如,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为集聚人才创新发展频出新招,对高端领军人才给予高达1000万的安家补贴,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

前海取消港澳人员就业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优化。

可以预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广东自贸区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事实上,广东自贸区在深入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上迈出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抵达大湾区的未来。

在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对广东自贸区的战略定位,就是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

从迈向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的广东自贸区,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更深的改革,更大的开放,已如箭在弦上。

【撰文】郑佳欣 何康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北有雄安,南有海南,广东自贸区这三年干了啥?|珠三角观察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二(手机广告位)
赞 ()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三(手机广告位)

相关推荐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四(手机广告位)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五(手机广告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