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元旦假期,来势最凶,宣传最猛的院线电影要属《地球最后的夜晚》了。
官方宣传主打爱情,在定档发布会后,“汤唯跨年一吻”“汤唯黄觉高甜狗粮”等等温柔浪漫元素成为宣传重点,“一吻定情”的概念也频繁出现在社交平台中。
影片官微在12月1号零点的微博中写道:
“这不是一部浪漫宝典,但请你们在合(30)适(tiān)时(hòu),一吻跨年。”
同时,片方还建议院线在 12 月 31 日安排在 21:50 开场,这样影片结束时正好就是 0 点 0 分。
“那么观众便可以与最重要的人一起度过一个最有仪式感的夜晚,一吻跨年!”
于是,《地球最后的夜晚》的预售票房,成功跨过亿元门槛。
预售过亿,对今天电影来说也许不算新闻,像是之前《速度与激情8》等商业大片,预售票房就能高达两亿。
但《地球最后的夜晚》不同,这是一部完全的文艺片。
记得18年贾科长的《江湖儿女》,前期宣传加影片中含商业元素,最终票房也没有超过一亿元。
同为艺术片看,《地球最后的夜晚》在票房上算是大成功,但电影本身如何呢?
评价两极。
从豆瓣短评分布可以看出,43%的观众给予好评,38%的观众给予差评,几乎五五分。
而评分理由,两极端的观众也出奇一致。
几乎所有给出五星好评的观众,都在高度赞美导演毕赣和其镜头运用。
而所有给出差评的观众,都会落到“看不懂”“无聊”几个字上。
更有网友评论称:
“形式和样式和路边野餐如出一辙,缺乏新意。叙事再次不知所云,没有深度。如果通过镜头长短可以成为衡量一个导演能否载入史册的标准,我们家门口的监控录像可以拿奥斯卡了。”
该评论获得了13033次的点赞。
本片的评分,也由上映7.1跌到今天的6.8。
总的来说,还是差评稍多。
猫酱觉得,《地球最后的夜晚》会有这种极端评价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过度营销。
二是影片对普通观众太不友好。
单从营销角度来说,本片其实可以作为教科书般的模板了。
之前有提到,影片在宣传时主打“爱情”,在随后营销入驻抖音微博等平台后,也以“爱情”为主题铺垫宣传。
在此之前,很多观众根本不知道这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更不知道导演毕赣是谁,也没看过他之前的作品《路边野餐》。
但电影在宣传时,重点并不是影片本身,而是跨年这种“仪式感”
和“一吻定情”这种温柔浪漫的“feeling”
这导致最终八成观众,买票的意义在于进行一场以“爱情”为名的跨年仪式。
而这,其实与电影无关。
所以,当这批观众坐在电影院内,满心欢喜的等待一场感人至深的爱情时,他们会发现自己被“骗”了,于是开始有了失望的声音。
但事实上,他们并不是此类文艺片的真正受众群,只不过被营销“骗”进电影院罢了。
如今社交圈上的差评声音,也正是过度营销的反噬。
就长远而言,赚了钱,但毁了声誉,这并不划算。
对普通观众来说,《地球最后的夜晚》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电影,从讲故事角度来说,它是非常“莫名其妙”的影片。
故事中有很多影响叙事的因果关系,在不交代清楚的情况下,普通观众真心无法感知逻辑。
像是汤唯饰演的万绮雯失踪后,男主要去找她。
而他父亲天天看的遗物挂钟里,有一张万绮雯的照片,背后还有一个电话号码。
男主通过这个电话号码找到女子监狱里的大妈,大妈说不认识万绮雯,男主拿出小绿书,大妈却马上改口,说出了全部故事···
但问题是,以上片段中几个至关重要的点,电影统统没有交代:
万绮雯为什么失踪?
男主父亲为什么盯时钟?
时钟中为啥有照片?
照片背后为啥还有电话···?
一般电影逻辑中,每交代出一个线索,必然会讲述有关线索的故事及来龙去脉,但本片完全打翻这一概念,导演将男主需要的所有素材一股脑的给到他手,才能推动故事发展···
如果观众是阅片无数并且深爱文艺片的type还尚可,毕竟本片之外,很多文艺片也都是在用这个套路讲故事。
但如果是抱着看一场普通“爱情片”想法的观众而言,本片确实太晦涩。
毕赣的电影,在叙事层面本身,就很自我,也更偏意识流。
同理,也更挑剔观众。
他2016年的电影《路边野餐》,得到专业评论的盛赞,可累计票房却才647万。
而到了《地球最后的夜晚》,目前为止票房已经达到了2.75亿。
这是文艺片票房被载入史册的一天,也是营销的大胜利。
但电影本身,却甚至被观众称为“年度最后烂片”。
这是魔幻营销下的产物,也是时候该引起浮躁观众的反思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地球最后的夜晚》,睡的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