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服务-携程
公元291年,司马氏诸王为争夺西晋王朝的中央统治权,同室操戈,逐鹿中原,史称“八王之乱”。
公元304年,群雄蜂起,内迁的游牧部落纷纷举兵自立,“五胡十六国”穷兵黩武,相互征伐不休。长江以北的中国大地上拉开了长达130余年的血腥混战。
暴政、战乱、屠杀、天灾、瘟疫……暗无天日的中原沦为人间炼狱。
绝望到极致的中原人为了寻求生路不得不舍离故土,举家搬迁,一部分去往西北,一部分来到东南。
散落在长江右岸丘陵地带的一个个山间盆地,接纳了部分风尘满面的南下避难者。远道而来的人们惊魂甫定,便拂去灰尘,建造起新的家园。
一个将在日后名震四方的地理文化单元,也开始在这一砖一瓦中孕育。
这便是徽州。
徽州地区最早的居民比较特殊。
他们是一群民间割据势力,“依阻山险,不纳王租”,还时常起义造反,被吴主孙权称为山越,直白一点,就是山贼草寇。
大家“热爱”起义是有原因的。
这里山多地少,土壤贫瘠,仅依靠农耕,自足尚且困难,若苛捐杂税稍微一多,农民就得饿肚子,更何况连年征战,横征暴敛。
徽州的得名实际上也带着反抗皇权的烙印。
公元1121年,威镇东南的方腊起义被宋王朝的军队镇压,战乱初平,统治者心有余悸。皇帝赵佶以“徽”字为方腊起义的“首恶之地”、历朝历代的“屡反之地”命名,将歙州更名为徽州,取“绳索、捆缚”之意,炫示武功并警戒严管。
彼时,皇帝还不叫宋徽宗,“徽”字是1135年赵佶以俘虏的身份客死金国后,被追尊的庙号,寓意元德充美,同时也隐含先帝沦为臣虏,遭受绳索之辱,后世应不忘国耻的深意。
徽,虽有美好之意,但这并不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面对极其有限的生存资源,最先抵达的异乡人与原住民之间发生了必然的冲突与对抗。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北方难民的涌入。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每一次中原陆沉,有能力远迁的家族都纷纷渡江避难。举动之浩大,甚至在历史上有了特定的描述:衣冠南渡。
群山屏列的徽州,是战争难以触及的孤岛,当避难者来到这片狭窄的山间谷地时,他们可能想象不出未来的艰辛,但一定会为摆脱了战火、摆脱了暂时的纷乱而感到无比的庆幸。
歙县,石潭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捆缚]【钟灵毓秀的徽州,正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