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的诞生,应该感谢英国卖力的推动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一(手机广告位)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很多西方人到上海来做生意,1845年,英国在上海设置了租界,外国人开始定居中国。

  1863年, 对于铁路来说,这是一个有惊喜的年份,1月10日,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敦运行。这一年,安庆军械所造出的中国第一条木壳蒸汽机船,曾国藩登船试航后,命名为“黄鹄号”,意为“黄鹄之飞,一举千里”,这被史学家誉为洋务运动的开端。

  这一年,一群英国商人提出,修一条铁路从苏州上海的铁路,然而,此时苏州地区还是一个战场。

  这年7月,淮军将领程学启率带兵进逼当时太平军控制的苏州,太平军李秀成闻讯率部增援,与淮军、洋枪队在苏州附近连战数月,不分胜负;10月,李鸿章亲自督战,戈登的“常胜军”与淮军猛攻苏州,李秀成见势不妙,率亲兵万余人撤离,留下谭绍光、郜永宽死守苏州;不过,此时的苏州城还是比较坚固,淮军与常胜军久攻不克,伤亡还比较大。

  太平军大战苏州

  就在战争胶着之时,戈登得知太平军将领谭绍光与郜永宽不和,而且,郜永宽还有投降之意,戈登与程学启为了兵不血刃地拿下苏州,不顾李鸿章的犹豫,决定招降郜永宽。郜永宽为了表示自己诚意,杀掉了谭绍光,献出了苏州,但是,李鸿章认为郜永宽是诈降,就杀掉郜永宽这批降将。

  戈登与洋枪队

  洋枪队首领戈登听到杀降的消息后,提着洋枪要找李鸿章算账,几乎酿成了一场中西方外交风波。为了平息戈登的愤怒,李鸿章先是委托海关关长赫德给戈登送去七万元的犒赏费,但是被拒绝,后来,赫德出面再三斡旋,强调杀降纯粹是中方行为,和戈登没有关系,同时,清政府授予戈登中国军队最高的军阶——提督,赐黄马褂,戴孔雀翎,还仿照西方,给他定制了一枚硕大无比的纯金奖章,最终,戈登得到了足够的面子后,表示谅解,一场中西外交僵局得以解决。

  这就是有名的李鸿章杀降事件。李连杰、刘德华主演电影《投名状》,正是这次杀降事件的背景。

  在双方大战苏州的时候,西方人认为苏州一定能被清政府收复,于是,他们给清政府上书一封,提出修铁路的请求。

  1863年7月20日,27家洋行联名上书,要求修一条上海到苏州的铁路,把长江出海口与内地联系起来。这些洋行大部分是英国商人,所以,递交禀帖的就是英国领事。这是清政府第一次收到申请修铁路的书面文件,接受这个禀帖是时任苏巡抚李鸿章,这是与铁路搭上关系的第一位清政府大员,也是推动中国铁路诞生的第一人。

  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生于安徽省庐州,也就是现在合肥,家有兄弟姐妹八个,李鸿章排行老二。鸦片战争爆发的这年,17岁的李鸿章考中秀才;1844年,李鸿章中举;1845年,李鸿章写下了“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气诗句,信心满满地参加会试,结果,名落孙山。落第后,他拜曾国藩为师,再次好好学习。1847年,李鸿章再考,这次取得了全国第16名的好成绩。

  中进士后,李鸿章在翰林院当庶吉士,三年后,李鸿章任翰林院担编修,给皇帝当秘书,从事文书工作;次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了金田起义。

  1853年正月,也就是咸丰三年,太平军从武汉顺江东下,占领安徽的安庆,朝廷震动。

  李鸿章此时作为一名刚满30岁热血青年,就怂恿自己的老乡工部左侍郎吕贤基上奏,建议在安徽设置团练大臣,而且奏章已经替他写好了。家乡受到了战火,吕贤基理应奋力疾呼,他拿着李鸿章替他写的奏章就递了上去。咸丰帝看了奏章后,觉得此人忧国忧民,值得重用,就让吕贤基前往安徽,任安徽团练大臣,办理团练抵抗天平军。

  见到圣旨后,这位副部长傻眼了,当时太平军所向披靡,清政府已经摇摇欲坠,安徽处于战争前线,打仗可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的日子,吕贤基只好对李鸿章说:皇上要我去老家打仗,我也要拉个垫背的,你必须要跟我一起去。

  于是,李鸿章跟着吕贤基回到了安徽办团练,开始了5年的团练生涯。

  吕贤基踏上了凶险的征途,他预料到了自己未来充满了危险,但是,却没有预料到这个垫背人的未来充满了光明。

  9个月后,太平军攻克安徽舒城,吕贤基以身殉职,但是,李鸿章逃过一劫,随后,他没有给人家垫背,而是拉上了足够多的天平军,让这些人给他垫脚,让他一步步地往上爬。

  这几年时间,李鸿章打仗的名声不好也不坏,被人称赞:“专以浪战为能”,“浪战”可以认为哪里危险往哪里冲,也可以理解为打仗毫无章法;也被人弹劾:“翰林变作绿林”,意思是李鸿章的部队军纪松散,其实,他所创立的淮军,在整个历史都是以军纪涣散、爱当逃兵着称。不过,不管怎样,1857年,李鸿章已经提升到了按察使,算是正三品的高官了,这一年,他奉命协助镶红旗蒙古副都统忠泰攻打巢县,就在此时,李鸿章再次受到了弹劾,命令回家丁忧,因为他的父亲已经于1855年7月逝世,李鸿章被迫回家守制。

  李鸿章再次躲过厄运,在这次战役中,忠泰全军覆灭,李鸿章因在家中幸免于难;不过,这次丁忧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实权。

  1858年,太平军再次攻陷庐州,李鸿章逃往南昌,投奔哥哥李翰章,李翰章后来担任了两广总督,此时是曾国藩的湘军后勤总管。1859年12月,李鸿章到了江西南城县,投奔老师曾国藩,当了他的幕僚,负责起草文书。

  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没有了武装力量。为了保护上海,曾国藩让丁忧三年期满的李鸿章率部队前去救援。正是担当这次解围上海的重任,让李鸿章再次踏上政治舞台。

  李鸿章受命后,开始组建淮军,并作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势力开始崭露头角。这位未来洋务运动的领袖,在1863年7月,在江苏巡抚的任上,收到了洋人们请求修建铁路的帖子。

  此时,李鸿章刚刚脱离曾国藩单干,尽管他已经开始与洋枪队这帮洋人打交道,但是,要他在这个时候修铁路,是不可能的。

  李鸿章见到这个帖子,立刻开始含糊推辞,理由是苏州还在天平军的手上,讨论修铁路为时过早;但是,洋行的商人却不含糊,他们表示:没关系,苏州迟早会收回来的。商人们还不是空口说白话,他们已经勘测好了线路:128公里,并且已经筹措好了这条铁路的资金:214万两白银。

  李鸿章这才明白洋人真是动真格的了,于是,他只好明确的告诉英国领事,只有中国人修铁路,才能接受。李鸿章认为,一旦铁路由西方人主导,必将导致中国主权丢失。

  英国领事没办法,只好回去了。这位领事,就是在我讲述日本铁路露过面的巴夏礼。

  巴夏礼,1828年生于英格兰。四岁时母亲病逝,五岁时父亲死于交通意外,五岁的巴夏礼成为了孤儿,由当海军军官的伯父抚养。

  1841年,13岁的巴夏礼被伯父带到了中国澳门,14岁时,由于会一些汉语,他做了一个英国翻译的童仆,16岁时,巴夏礼当了厦门领事馆的翻译。

  1856年,巴夏礼出任英国广州领事,他与两广总督叶名琛打交道。巴夏礼年轻气盛,而叶名琛则是一根筋的老学究,由于两人缺乏沟通,造成中英两个政府对形势的误判,他们点燃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亚罗”号事件。

  战争爆发后,巴夏礼随英军北上,在北京通州代表联军和清朝廷进行谈判。就在这里,巴夏礼和其他39人被清政府扣留,后来,这群人中有人虐待致死,英法联军为了报复,最终导致了一件重大的事件的发生:火烧圆明园。

  尽管巴夏礼在中国很威风,但是,李鸿章还是不买账,拒绝了他的要求。顺便说一句,巴夏礼在十年后日本领事的任上,撮合日本政府修建了日本第一条铁路。

  西方人提议修苏州至上海的铁路被否决后,不久,一位英国人写了一封《局外旁观论》呈给了清政府,建议中国应该修铁路、造船、架设电报,此人就是调解了李鸿章杀降事件的赫德,也是清政府海关关长。

  说起这个海关关长,这是一段绝无仅有的历史传奇。

  海关,在清朝属于户部,当时以现在不可想象的模式运行:每年包干。海关固定向户部上交一定量的银子,数目大约是50万两白银,剩下的就是自己开支。在这种体制下,海关腐败、偷税漏税严重,走私成风。

  1853年,小刀会在上海起义,他们占领了上海县城,并捣毁了清朝在上海外滩的海关,海关官员逃跑,征税工作就陷入瘫痪。可是,中西方贸易在西方舰炮的保护下,还在正常进行。上海地方当局在洋人的建议下,成立一个由三个外国人组成的税务管理委员会,对进出口货物进行收税。

  清政府听说这个时候还能正常收税,喜出望外,当即就批准了这个委员会。就这样,清政府成立了一个由外国人负责的中国海关:上海海关。

  第一任总税务司为李泰国,这位仁兄,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没有之一)的海军指挥官霍雷肖?纳尔逊的外孙。李泰国主政上海海关时,才22岁,年轻气盛,为人也张扬跋扈,清政府很不喜欢他。但是不喜欢归不喜欢,海关在洋人的打理下,收入竟然节节攀升。原来微不足道的海关收入,一下就成为了清政府的财政支柱。在太平天国时期,每年就可以为清政府提供400万两白银的收入,到了1887年,就突破了2000万两白银,占了清政府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这是后话。

  赫德与他的海关团队

  1863年,清政府解聘了不讨人喜欢的李泰国,让赫德继任总税务司。这位年仅28岁的赫德,成为清朝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也就是关长,而且连续任职了48年。赫德性格自制、沉着、圆通,而又熟悉中国官场礼节和士大夫的习气,深得大臣们的赞扬,李鸿章杀降事件就是他斡旋解决的,可见他的办事能力,清政府也一直把他视为客卿。

  既然是赫德的建议,总理衙门当然非常重视,就把这个建议转发给各个总督和巡抚,让他们提意见,拿主意。既然是提意见,各种各样的意见都有,有的说先看看,有的说慢慢来。

  保守派认为,这是西方人的阴谋,让中国花钱,还让中国失去山河天险,坚决反对中国修铁路。

  保守派这么认识铁路不奇怪,奇怪是所谓洋务派对铁路的认识,按理说,洋务派应该接受铁路,但是,洋务派此时也反对。

  洋务派领袖,两广总督毛鸿宾极力反对修铁路,他认为:铁路只要一开,就为外国人的霸王路,中国的马车又不能在上面走,更追不上它,所以,铁路不能修。曾国藩也认为:修铁路将使那挑夫失业,不利于民生。李鸿章的意见还算不完全反对,他指出,修铁路既有大利又有大害,毁田庐、碍风水,伤害商民生计,百姓会起来抗争,没准儿,又会激起民变。

  最后一句话总结:朝廷上下,赞成修铁路的没有。

  不过,尽管铁路没有人同意修,但是,英国商人筹备铁路的方案和赫德修铁路的建议,让清政府的朝廷官员开始关注铁路了。

  美、英两国铁路的建设,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也让铁路投资者赚得盆满钵盈,面对中国这块铁路处女地,英美两国当然垂涎三尺,他们继续游说中国修铁路。

  西方人直到现在,对待中国还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己之所欲,强施于人”,西方人认定铁路是个双赢的东西,怎么都不能理解清政府为何要拒绝铁路,而且连商量的余地都没有,于是,两国思来想去,认为是自己功课没有做好。

  那么,英国人继续做功课。

  1865年,英国人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城墙外,沿着护城河修建了一条一里长“展览铁路”的小铁路,这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一条铁路。

  严格地说,这还不能算作实质意义的铁路。这铁路不长,只有几百米,但是,作为展示已经够了。铁路铺好后,到了火车运行的那一天,看热闹的人还真不少,可是火车一开动,被吓倒的人更多。蒸汽机车启动后,在场的达官贵人对这个又吼叫,又喷烟的钢铁怪物紧张至极,几乎退避三舍,这下可好,展览搞砸了,铁路的命运自然好不。朝廷立刻指示:铁路立刻拆除,于是,这个影响了北京市容的怪物,被步军统领衙门拆除了。

  英国人本以为展示实物、让事实说话是最硬的道理,结果还是弄巧成拙。不过,他们还是没有死心,英国是过来人,火车诞生之初,很多英国人也认为,火车让母鸡不生蛋,让奶牛不产奶,也是反对声四起。

  英国人认为,北京是一个相对保守的地方,他们决定把火车全面展示的地方选择到了相对开放的天津。

  1872年,这一年日本的第一条铁路已经开通。英国人吸取了北京的教训,这次把铁路修到了一个清政府管不着的地方:天津英国租界。

  这是条小铁路,里程不长,仅仅是绕天津英租界一圈。

  中国早期铁路

  铁路建成剪彩的当日,英国领事、天津道台都来了,根据当时《申报》的报道,剪彩盛况空前,小火车开始只有一节客车车厢,分上下两等座位,英国领事和天津道台坐上等座,其余50人坐下等座。火车绕了几圈后,坐车的人觉得不过瘾,没坐的人还没有过瘾,于是,出现了车上的不肯下车,车下的强烈要求上车的局面,最后,租界当局只好加了两节车厢,火车多转了几圈,才皆大欢喜。

  可惜,这条铁路太短,火车太小,也不能称作严格意义的铁路,最多也就是游乐场的玩具火车。但是,就是这个玩具火车,让中国人第一次见到了不用马也能自己跑得玩意儿。

  就在天津的玩具火车在开始欢呼转圈的同时,在上海,英国人正在筹建一条正真的铁路,明天,我们将讲述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中国铁路的诞生,应该感谢英国卖力的推动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二(手机广告位)
赞 ()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三(手机广告位)

相关推荐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四(手机广告位)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五(手机广告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