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先得知火车是1839年,介绍铁路的人是传教士卡尔?郭士立。
卡尔?郭士立1803年出生于普鲁士,1831年来到澳门,任英国东印度公司翻译。此人名声有点不好,我们说他是侵略者的帮凶,他在第一次鸦片期间,一直为英军收集情报;英军占领宁波、上海期间,他一度充当占领区的行政长官,在中国衙门里审理民事案件,后来,他还参与签订了《南京条约》,是英方的三位翻译之一。
郭士立
1839年,郭士立写了一本中文着作叫做《万国地理全图》,这本书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铁路与火车。1839年,那可是火车在英国刚学会跑的时间,英国的第一条商业铁路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开通才9年。
卡尔?郭士立介绍:火车不是一辆车,前面有一个火轮车,用个铁管煮水,用蒸汽力带动轮子前进,不用马拉,就好像有翅膀自己在飞,而且后面可以带数十辆车,一小时能走四十多里地;火轮车对路的要求很高,不能有沟沟坎坎,不能弯弯曲曲,所以修路很费钱,英国修了90里,花费白银400百多万两,如果不是帝都繁华之地,根本修不起铁路。
中国人自己第一次介绍火车则是大名鼎鼎的林则徐。
林则徐在广州主持禁烟期间,为了收集西方国家的情报,他让幕僚把英国人慕瑞所着的《世界地理大全》翻译出来,自己加以润色、编辑,撰成了《四洲志》一书,在书中,他对火车进行了简要介绍。
第一次提出在中国修铁路的是一位英国人,他是一位海军将领,叫戈登。
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后,英国为了自己的远东战略,开始在台湾勘探煤矿。其实,台湾在荷兰人侵略时期,就有煤矿开采记录。1847年,戈登视察台湾基隆煤矿后,建议在基隆港口到基隆矿山之间修一条铁路,运输军舰所需要的煤,有了煤,这里就能成为英国的军舰的远东补给基地。
1859年,中国人第一次提出了修铁路,此人就是太平天国的洪仁玕。
洪仁玕,洪秀全的族弟,早期加入了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天平军广西起义时,他还在老家,为了躲避清政府的通缉,1852年4月逃到了香港。在香港,他结识了传教士,在香港学习西方文化,7年后,1859年,洪仁轩从香港来到了天京。
7年时间,洪仁玕由一位乡村教师成长为了熟悉西方的有识之士。他在《资政新篇》中,一口气就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29条方策,其中就有建设铁路的主张:如果仿照外国造火轮车,一天一夜能行8000里。当时,火车时速60公里都达不到,按照24小时8000里,旅行时速达到了160公里,这是百年后的火车时速。不过,情有可原,洪仁轩在香港没有见过火车,只是听人家说或者从报纸上得到一些火车的消息,所以,火车具体怎样,他真的不知道。
中国最早的铁路规划也是英国人提出来的。
1864年,英国资本怡和洋行让斯蒂芬森来规划中国的铁路,据史料推断,他可能就是英国东印度铁路公司创始人的那个斯蒂芬森。
斯蒂芬森对中国铁路进行了大手笔的规划,这个规划以上海、广州为中心,第一条,从汉口沿长江到上海;第二条,从上海经杭州、天津到北京;第三条从广东经云南到印度。
由于这个规划只是怡和洋行的建议,清政府根本没搭理。
1876年,英国人采取欺骗的方式,修建了吴淞铁路,后来被清政府发现后,花钱赎回,这条铁路作为违建工程拆除了。
中国铁路经历了这么多的第一次,先例即开,很多有志之士开始研究铁路了。
研究铁路比较深的有个人叫薛福成,他是江苏无锡人,1858年中秀才,先后为曾国藩、李鸿章当幕僚,后来还参与了对英国、朝鲜、日本的外交,晚年出使西方国家,任驻英国、法国、比利时和意大利四国公使,算是一位洋务运动的领导者之一。
1876年,薛福成担任李鸿章的幕僚,凭自己对世界铁路的了解,他提出铁路对中国的四个有利于:有利于民间商务;有利于朝廷的转运;有利于调兵和节约用兵;有利于建立轮船、矿务、邮政、机器等洋务体系建设。他还向清政府介绍了普法战争,分析了普鲁士利用铁路体系,如何快速调集部队,打败了法军的例子。这一年,吴淞铁路刚建好,薛福成表示愤慨,他指出:洋人擅自我们这里修铁路,这是典型的侵犯我们主权,不过,铁路既然已经修好了,如何处置?薛福成给李鸿章的意见:买回来自己运营。
介绍铁路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广东花县人的郑观应,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他是孙中山的同乡,也是朋友,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一定程度上还受了他的影响;当年孙中山北上天津拜会李鸿章,怀里就揣着郑观应的推荐信。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描述了铁路:地上有铁路联系各地,好比人身上有血脉流通一样,手脚灵活,脑瓜敏捷;而没有修筑铁路的国家,就好比中风麻痹的病人,半个身体不能动,行动不灵便,如果外国人入侵,各地互相无法救援,只能任凭其欺侮凌辱,无法抵御。最后,他还明确指出了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国应该修建铁路,现在俄国已经开始修建西伯利亚铁路,铁路完成后,俄国几天就可到达中国的新疆和吉林;中国铁路应该延伸到边疆。
晚清立宪派的领袖人物汤寿潜,他在山东巡抚担任幕僚期间,写了一本书,叫做《危言》,书中提出了精简冗员,改革科举,推广学校,开发矿藏,修筑铁路,兴修水利,加强海防等。
他认为,中国军事建设除了用于海防,还要应积极修建边疆铁路,他最担心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因为有了这条铁路,从莫斯科到珲春仅需15天,此路一成,中国东北就危险了,历史事实证明,他的判断非常正确。后来,他回到浙江,因争路权、修铁路而名重一时,这里先露个脸,后面还会说到他。
如果说这几位仅仅幕僚或者是有识之士的代表,下面可是高级官员的代表。
李鸿章,这位拒绝了扬州至上海的铁路的大员,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他开始为接受铁路了。1870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主张自建铁路,但是没有得到清廷的支持。
除了李鸿章,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这位就是郭嵩焘。
郭嵩焘,湖南湘阴人,进士出身,1863年任广东巡抚。光绪元年,也就是1875年,经军机大臣文祥举荐进入总理衙门。
这位湘军创建者之一,在天平天国运动期间,在上海参观外国人所办图书馆和外国轮船,接触了一些外国人,了解了西方的情况,他的思想受到很大震动。
1875年,清政府讨论这个洋务运动到底该怎么做,让大臣们各抒己见,他却上了一封着名的奏折。此时,当大部分人还停留应该购枪买炮的思想时,郭嵩焘将自己办洋务的主张和观点写成《条陈海防事宜》上奏,他提出,将西方强盛归结于船坚炮利是非常错误的,中国单纯学习西方兵学“末技”,是不能够起到富国强兵作用的,只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国的工商业才是出路。这是一个非常伟大而正确的观念,当年日本就是这样做的,做到了真正的强大,尽管他的观念没有被朝廷采纳,但是郭嵩焘却因此而名噪朝野。
此时,中国发生了一件外交大事,改变了郭嵩焘的命运。
1875年,英国领事翻译马嘉理在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嘉理事件。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要求中国派遣高级官员来英国道歉。这种忍辱负重的事情,没有人愿意干,最后,郭嵩焘勇敢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作为中国出使西方的首位使节,赴英“通好谢罪”。
郭嵩焘出使英国
郭嵩焘到达英国后,不卑不亢,表现得非常得体,受到了西方媒体的一致好评。1876年,他把出使英国的见闻写成日记,编了一本书,这就是《使西纪程》,他在书中疾呼,我们和西方国家差距太大了,中国应该尽快修铁路。但是,这次出行,他错带了一个人,这个人随后就会出场。
这些有识之士和朝廷大员疾呼修铁路,都只是在茫茫人海中的几声呐喊,声音很快又淹没在其他吵闹声中,引发朝廷对修铁路大争论,却是下面这位有着传奇人生的高官——刘铭传。
刘铭传,1836年生于安徽合肥,是李鸿章的老乡。他小时候患过天花,一脸的麻子,排行又是老六,又称“刘六麻子”。11岁那年,他父亲去世,不久,两个哥哥也相继去世,没人管的刘铭传就参加了贩卖私盐团伙。他身材魁梧,特别能打,还有些鬼点子,很快就被这些私盐贩子拥立为老大,当然,除此贩卖私盐以外,他们还干过打家劫舍的勾当,所以,受到了官府追捕。
1854年,刘铭传18岁,听说寡居在家的母亲被地霸欺侮,他追了数里去找地霸评理。两人都不是善茬,地霸亮出了家伙,对刘铭传进行威胁。刘铭传年龄不大,黑道混的时间可不短,当即就夺刀,把他劈下马背,结果了他的性命。
刘铭传知道闯了祸,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揭竿而起。刘铭传这种行为,换在一般的时候,基本是要被抓了凌迟处死,株连九族,但是,这个时候正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当地政府顾不上。刘铭传便自此以寨为家,训练团练,并准备参加太平军。
事也凑巧,他在投靠太平军誓师祭旗时,突然,狂风大作,旗杆折了,这时,大家都愣住了,山寨的军师说,这是“上天不助”,建议不要走。刘铭传本来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家伙,这次居然怕了,真的没有走。
既然不能加入太平军,那就打太平军吧。
刘铭传很快就接受了六安州官的劝告,去打太平军。1861年,刘铭传加入李鸿章的淮军,这支队伍叫“铭字营”。在参与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由于战斗力强,加上同是合肥人,刘铭传得到了李鸿章的重用,很快就由千总提升为总兵,3年后,29岁的刘铭传任直隶提督,成为了淮军名将。
平定太平天国后,“铭字营”又成为了李鸿章围剿捻军的主力。1867年11月,刘铭传全歼西捻军;有此战功,刘铭传被清政府封为一等男爵。1870年,刘铭传卷入一场政坛风波,辞职回家,在赋闲期间,结识了当时许多的进步知识分子,自己的眼界大开。
1880年,刘铭传还在家闲居,他在李鸿章的授意下,上了《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奏章。刘铭传在奏章中具体提出,修建从北京到江苏、武汉、东北、西北四条铁路;他建议,由于经费巨大,不可能同时修四条铁路,清政府应该先修江苏到北京的铁路。他分析了当时国情,把铁路在各方面的重要性都说得清清楚楚,能够打动慈禧的,还是铁路在国防事业中的作用。主要几点是:第一,便于军队集结,中国国家大,内忧外患时有发生,兵贵神速,有了铁路,军队就能做到调遣自如。第二,便于兵力节约,我们把兵放在一个地方,一有情况就坐火车出发,可以一个兵当十个用。第三,便于中央集权,这也应该是朝廷最看重的,有了铁路后,将来兵权、饷权都在朝廷,从此之后,朝廷再也不用担心封疆大吏造反了。
刘铭传雕像,背景就是他的功绩:火车与大炮
由于刘铭传的影响力很大,而且这封奏书背后是李鸿章,所以,引发了清政府对铁路的第一次大争论。
购几门炮,买几艘船就算了,要是把铁路引进来,这需要思想转变的,所以,刘铭传的奏章就像油锅里的一滴水,一下子就炸开了。
刘铭传的奏折被批转各地大臣传阅讨论,首先提出反对就是内阁学士张家骧,他是同治、光绪的两朝帝师,此人从国计民生的角度指出了修建铁路的三大弊端:第一,洋人的威胁,修铁路等于开门迎盗贼,有战事时,中国就等于失去了天险,沿着铁路,外军就容易长驱直入;第二,祸害民间,铁路运输廉价进口商品冲击中国经济,还可能影响住宅、田地、坟墓和桥梁;其三,耗费巨大,铁路的修建,波及船运,而且花费很大,影响国家财政。你说这位大学士说得不对,就当是的情形来说,应该是很靠谱:后来的日本的全面侵华,基本上就是沿着铁路线进军的,而铁路影响国家财政,更靠谱,后来清政府就这么亡的;至于影响住宅,坟墓,那是说的就是修铁路的事实,修铁路的确是“屋挡拆屋,坟挡挖坟”。
张家骧上书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极力赞成刘铭传修铁路的建议。既然口水仗打起来了,那就好好打吧,论铁路,李大人是比张大人要熟悉多了,张家骧说了3个弊端,李鸿章立刻上奏章,说了9点利端:奏章从国计、军政、民生、转运、邮政、矿务方面进行了阐述,极其有说服力,其中,还重点说了,有利国家建设和国防事业,这两点触动了清政府的神经。
眼见铁路反对派意见处于下风,这时,一个牛人站了出来,他叫刘锡鸿。这位仁兄牛,倒不是官位高,不过,他陪同郭嵩焘出使过西方国家。
刘锡鸿,广东省番禺人,他考取举人时,当时正是太平天国运动,就干了当时非常流行的行业,加人郭嵩焘幕府,并成为他的心腹和得力助手。
1876年冬,郭嵩焘被任命为驻英公使,出使英国。刘锡鸿是他心腹,自然推荐前往,刘锡鸿就这样成为了一名外交官。但是,事情坏就坏在这个推荐上。郭嵩焘提名刘锡鸿为参赞,而此时副使职位又空缺,这为他们后来反目成仇埋下了隐患。
1877年,两人以中国驻英国使节的身份在英国访问,关系还算和睦,但是,郭嵩焘并没有给刘锡鸿副使的名分,而且工资也只是一个参赞的标准发放。在名利双重诱惑下,郭嵩焘的心腹变成了心患。刘锡鸿认为,自己干了副使的活,只给我参赞的名和钱,凭什么呀。于是,他先后向朝廷告了郭嵩焘“三大罪”,把郭嵩焘出使期间的某些行为说成大逆不道,有严重的政治问题;郭嵩焘也奋力反击,状告刘锡鸿滥支经费,有严重的经济问题。最终,两人被朝廷各打五十大板,1878年,两人同时被召回国。回国后,刘锡鸿担任光禄寺少卿去管伙食,从此,变成了地道的反洋务派人物。
张家骧没有去国外见过世面,而刘锡鸿到过外国,他对西方火车铁路有切身经历和体验,所以,他的话更有说服力。这位仁兄,在奏折中系统地论述了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一共25条。
他指出铁路不适合中国国情,有的确属真知灼见,如他指出,火车所到之处改变原有经济结构、民情风俗,火车管理需要专门知识,这些都是对的。当然,有的属于夸大其词,如资金筹措问题、人才培养问题;还有的就属于危言耸听了,如火车会危及国家安全,不利国防。
对于一个人的话,如果满嘴信口雌黄,估计没人相信;如果半真半假,则相信的人会很多。刘锡鸿就是有后面这种人,加上他出使西方的经历,这就使得他的议论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果然,其奏折上呈以后,第二天清政府就以和稀泥的方式结束了论战。
1881年2月14日,清政府颁布上谕,也就是慈禧的话:“铁路火车为外洋所盛行,若以创办,无论利少害多,且需费至数千万,安得有此巨款?若借用外债,流弊尤多。叠据廷臣陈奏,佥以铁路断不宜开,不为无见。刘铭传所奏,着无庸议。将此各谕令知之”朝廷的意思很清楚,说火车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至少需要钱,现在没钱,借外国人的钱是不行的,修铁路的事情,暂时放放吧,不要再讨论了。
不过,理不辩不明,看似清政府支持不修铁路,但是,实际上,修铁路已经占了上风,因为清政府的统治者指出不修铁路的原因——没钱。潜台词是今后只要有钱,就肯定会同意的。
这边朝廷就修铁路进行争论时,那边中国铁路就悄悄诞生了,明天我们将讲述唐胥铁路,这是中国铁路真正的源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中国铁路的诞生,从了解到修建讨论了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