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了一个电话,把玩着手机,突然一个念头冒出,这些年见过也用了许多的通讯工具,浓缩了时代发展变迁的历史,也反映了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变化和进步。一时间,心情激动,于是,提笔写下这篇文字……
电话是最早用于人们日常生活。我接触电话,大概是十岁的时候,母亲下放农村不久,抽调到公社守总机,总机是个大平台,连接十几二十部分机。
公社每个单位,每个大队都有一部摇把子电话。每部电话机边还绑着一对蓄电池,比现在的大号电池大许多倍。
打电话,要先打到总机,总机上面标着的分机,卡片就掉下,滴滴滴响起声音,总机员便插上插头,“喂,你好,请问要哪里?” “喂,总机吧,我是XXX(大队),我要XXX”。于是,又把插头接到XXX,这样一来一去,起码要等三分钟才接通。
要打县城,先要接县邮电局总机,就更要好多时间遇上打雷下雨,路线故障,打个电话非常困难。我看的多了,久而久之,自然也学会了,母亲洗衣服去了,我还能顶班上岗,开始手忙脚乱,慌慌张张,渐渐地成了熟练接线员。
电话,虽说用得早,但大多是机关单位才有。私人屈指可数。记得在求学期间,因为有个急事,跑到邮电局,那时候,邮政电讯是一个单位,移动联通还未出生。交了一块钱,左等右等一个钟头,才让进入一个小格子,接通父亲单位,办公室主任大声喊我父亲名字,*师傅,你儿子的长途,快来接电话。父亲一路小跑,上气不接下气,说话时电话听筒里传来的是他喘着粗气,盖过了说话声音。
所以没事一般不打,有事就写信,八分钱一张邮票,路上三五天。遇上大事急事,那就拍电报,电报可贵了,一个字一个字计费。相比古代人,那是方便多了.古时候,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天知道一封家信怎么寄出,又要在路上走多少时日……
日历日历,挂在墙壁。时间到了八十年代。好像是八七年,街面上有人用起大哥大,大哥大可能开始从香港流行,也有了这奇怪的名字,因为电影里总能看到龙头老大打着电话。
大哥大开始用的人寥寥无几,那价钱太贵,不是一般人用得起,买机器,要21000元,买号入户要6000。还要预存1000元话费。客观上成了身份地位财富的象征。工薪阶层,可望而不可及。大街上,有时会看到打着电话的人大声喊叫,不是显摆,而是信号不好,在找信号源。不知道的人,以为是癖里痞气。
大哥大用了没几年,就光荣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接着,市面流行模拟机,比大哥大要小一些,能放进口袋里。号码是七位数。我有个朋友的号码现在还记忆犹新,9017426……我给大家说要记住不难,九人要吃四两肉。大家一听,好,好,形象生动非常好记。现在,机主本人要说出当年的号码也许不可能了,我倒是记得牢牢的……
用模拟机的越来越多,但费用不菲。这时,出现了BP机,就是寻呼机,当时价钱也要将近800多。BP机只能知道谁在找你,一些简单的留言,也能在小屏幕上显示。腰间的滴滴声一响,低头看看号码,就忙着找电话回应。不管咋样,聊胜于无,也算是一大进步。所以盛行了一段时间,开会时,会场里滴滴声此起彼伏,像夏日里的油麻叽叽,会议主持人总要讲,关掉,关掉Bp机。
到了九十年代了,电话座机进入寻常百姓家。装一部座机,也不是件容易之事。初装费要1000-2000,每月还要付月租话费。所以,大人总是交代小孩,尽量多接少打,能省则省。电话伴随着我们的生活,时间很长,至今,我家还装着它,虽然,用时很少,但老母亲依然钟爱……
用手机时间较晚,正如我的智商开发的晚一样,总是慢吞吞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到九十年代中期,才用了第一部手机,且是一亲戚换下的旧手机,诺基亚,小巧玲珑,人称鞋板刷。后来,还用过日本松下的翻盖机,韩国的三星机,三星机哦真是令人失望伤心,三天两头,不是黑屏,就是死机,修理师傅连连摇头说,算了,不如换部……市场上现在手机品种像什么华为,小米,荣耀,多得叫也叫不出名字。
后来,看到大家玩微信,也想学,问了人家,他说,这要用智能机,你的若基亚没这功能。正好儿子换新手机,淘汰的苹果三手机给了我。刚拿到手上,好多功能还不会,慢慢学,慢慢琢磨,总算学会了录音,照相,拍视频,发微信,写微博,浏览各种新闻。
朋友他们还能K歌唱越剧京剧。还能吃粉吃饭网购买东西。听人说,现在苹果7都出现在市场了,不知道以后的手机会是一个什么样,也不知道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手机。
歌唱家张也唱了一首《微信赞》歌词写道:相聚在一群,都是群里人,天涯若比邻,有聚也有分,说明手机能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同时,又拉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个笑话,说有个老人七十大寿,全家庆贺。菜一上桌,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大家都忙着拍照发朋友圈,都忘记了给老寿星敬酒祝贺。气的老人桌子一拍,拂袖而去。
一场喜宴,不欢而散。
手机也有副作用,许多人沉迷于它,有的走路,吃饭,上课,骑车,都不时瞄上几眼,就在昨天早上,我买菜路上,就看到一个手机哥低头看机,迎头撞上绿化树。
有人戏虐:人类发明的什么东西最厉害?是手机,手机它干掉了电视机,干掉了电脑,干掉了手表,干掉了座机,干掉了照相机,干掉了收音机,干掉了手电筒,干掉了镜子,干掉了报纸,干掉了游戏机,干掉了钱包,干掉了台历挂历,干掉了身份证,未来还会干掉什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若基亚]宜黄人,还记得你是什么时候用上第一部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