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企业收到主管税局如下信息:
尊敬的××公司:经审计贵单位2017年×月至×月的社保费缴费情况,发现贵单位涉嫌存在应参保未参保的问题。我科已向贵单位寄送《社会保险非征缴事项通知书》,请注意查收。请下载表格模板填写自查结果。请于×月×日前将自查结果提交到×区税务局。如自查情况属实,请一并到我局办理应参而未参社会保险的补缴。
随着金三系统的上线和完善、社保划归税务机关管理、国地税合并等的改革,企业因未全员、足额(按实发工资)缴纳社保而被要求补缴社保的事件就时有提起。企业对社保检查应该并不意外,只是不确定何时落到自己头上。
风险提示
缴纳社保人数覆盖不足、缴费基数低于实发工资等,是民营企业非常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需要全员足额计算补缴,少缴金额可能比较庞大;而社保问题牵涉到每一个员工,影响面广,如需个人补缴(个人负担部分),可能难度更大。对于拟资本运作企业,补缴社保可能还涉及合规性问题。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本次检查,并谨慎应对。
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风险问题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咖们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的方法,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1
工资少一点,年终奖多一点
根据最新的《个人所得税法<草案>》,工资和年终奖都要缴纳相应的个人所得税。小编发现不论从企业角度考虑,还是从从员工角度考虑,提高年终奖额度,降低月基本工资,都是一件“好”事。因为对企业来说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而对于员工来说这样可以增加到手工资。草案>
口说无凭,下面请大家看一下案例,以小编工作所在地为例,按每月工资为10000元计算,每月需要缴纳的保险费用为:
以起征点5000元计算(未计算子女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等专项附加扣除),员工每月需缴纳个人所得税费用为:(10000-1050-5000)×10%-210=285元。
下面我们来看看,起征点为5000元的新个税表:
根据上诉计算员工每年到手工资为:(10000-1050-285)×12=103980元,而企业社保成本为:2620×12=31440元。
假设员工月薪为5000元,年终奖为6万元,则每月全额缴纳保险的费用为:
注:月薪5000元不需缴纳个税,但年终奖6万元需缴纳个税。
说到年终奖个税,那年终奖个税是如何计算呢?计算公式如下:
1.员工当月所得工资≧税法规定费用扣除额,适用公式为: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员工当月所得工资<>
政策来源:《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
这里,我们所举的案例月薪属于第一种情况,根据相应公式年终奖个人所得税为:60000÷12=5000,税率为10%,扣除数是210。
年终奖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为:60000×10%-210=5790元
所以员工到手工资为5000×12+(60000-5790)=114210元/年,企业社保成本:1310×12=15720元/年。与之前的情况相比,员工到手工资多了10230元,企业社保成本减少了15720元。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年终奖也不是越高越好。还是以起征点为5000元计算,如果年终奖为36001元比36000元个税要多交2310,1元,年终奖144001元比144000元个税要多交13200.2元,以此类推。。。
2
灵活的处理劳动关系
除了工资和年终奖的角逐,能够灵活的处理员工间的劳动关系、制定合理的用工方式也是有效降低社会保险的方式之一。
根据公司与个人的四种关系:劳动关系、劳务关系、劳务派遣和服务外包关系,对公司不同的岗位的用人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多种用工形式(核心岗位,应当采用标准劳动关系):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3
以现金或报销的方式发放工资
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以现金或报销的方式虽然可以减少税收,但是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这种方法一般应用于企业中层以上的员工,因为年薪高,个税高所以职工也愿意冒险去尝试。
说到这里,可能有小伙伴要问了具体的风险在哪里呢。这里主要分两个方向解读:
一方面,这种方式会导致工资组成不明。我们都知道,银行的工资明细大都为固定数额,而通过报销或现金途径分发的工资无法被证明,一旦员工与公司发生劳动纠纷,将很难取证。
另一方面,企业也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一不小心就会被怀疑有偷税漏税的嫌疑。如果与员工相处不和谐还可能“被举报”,面临行政处罚。所以,把握尺度很重要。
END
《冀商企业家财务管控专题培训》
企业家财务管控、企业税务筹划咨询
河北省冀商商会教育培训专委会副主任
刘炳杉 18003388356
附: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怎么扣?
河北省冀商商会,竭诚为冀商服务
入会咨询&商务合作&会企产品订购
0311-83076161 & 0311-66562621
18603112267 & 1803276062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如何应对社保入税?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怎么扣除?民企看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