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称他“一人能抵十万兵”,这个开国中将不一般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一(手机广告位)

  林彪称他“一人能抵十万兵”,这个开国中将不一般

  在首批授衔的177位开国中将中,苏静的名字虽然不为现在的年轻读者所熟知,但是,在战争年代,他却是个足智多谋的军事奇才,在长征、抗战与解放战争期间,都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

  1/长征开路先锋军

  红一方面军长征时,红一军团奉命为开路先锋。当时的苏静虽是红一军团的一个小小侦察参谋,却是先锋中的先锋。

  红军北上陕北,是一路走一路寻找目的地的,往哪走,是上级决定的,怎么走,则是靠侦察员们的双脚走出来、双手画出来的。

  侦察参谋苏静的任务就是为部队提供正确的北上路线图,这种工作压力可想而知。能否在情报上达到知己知彼,尽可能地少走弯路,避开优势敌军,是红军最终到达目的地的保证。侦察人员要在敌情不熟、地理不熟、条件艰苦的情况下,提前为部队探出一条顺利北进的通道。

  那些日子里,苏静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每天晚上,他把侦察员们搜集来的情报分析汇总,根据新的情报连夜绘制新的行军路线图;第二天天没亮就会带上最新的行军路线图向上级报告当天的行军路线,为红军尽快到达目的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征途中,苏静绘制的路线图达数百张之多,现在仍有数张完好无损地保存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这都是见证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踏遍大江南北,历经千辛万苦的珍贵史料。

  2/老马真识途

  苏静是福建省海澄县人,早年曾赴缅甸谋生,也受过良好的教育,1932年回国参加海澄县红军游击队,同年转入红一军团,成为军中少有的“知识分子”。他的学识在战争年代还真的发挥了作用。

  红军到达陕北后,曾经力图向北发展,一军团主要将领林彪、左权带领苏静到瓦窑堡以北地区进行实地勘察,不料陷入沙漠,迷失方向。眼看夜幕将至,但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去。正当大家心急如焚时,苏静已想到了回营之策。自幼饱读诗书的苏静想起了“老马识途”的典故,于是,自己下马,放开僵绳,任由那匹老马自由行走,果然不出苏静所料,老马很快就带着他们踏上归途。

  从此,苏静成为林彪手下的“小诸葛”,得到林彪的赏识。抗战爆发后,红一军团改编成八路军115师,许多将领都要降一、两级以上使用,苏静却被提升为侦察科科长。

  3/智斗“蒋干”

  作为115师的侦察科科长,苏静不仅要与下面的日伪之敌斗勇,还要与暗中使坏的蒋介石手下斗智。

  1938年,115师进驻晋西孝义地区,国军方面派了一个蒋干式的高参到115师进行“联络”事宜。那个高参到八路军后,极为活跃,频繁拉拢、收买师部机要人员。很快,一名师部译电员被拉下了水。

  这一切都逃脱不了苏静的双眼。几天后,苏静不动声色地处理了那名译电员,然后连续数日高标准宴请那位国军高参。宴席中,苏静殷勤劝酒,“宾主畅饮甚欢。但是,很快苏静因不胜酒力,开始胡言乱语,将八路军一些机密“情报”也说了出来。

  每晚的宴请结束后,那位高参便会将他收集到的情报发给上司,屋里电台“嘀嘀嗒嗒”,苏静则“躲”在隔壁房间的被窝里将高参发出的电码原原本本记在本上。然后通过对故意泄密内容和高参所发的电码反复对照,就轻易破解了对方的电报密码。

  4/一个苏静等于十万兵

  日军投降后,我军开赴东北,但是,当初的东北战场很不明朗,林彪统率下的东北民主联军主力从山海关一直退到松花江以北,处境极为艰难,很需要打一个大胜仗以鼓舞士气。然而部队装备奇缺,驻地分散,群众也没有充分发动起来,想打大胜仗非常困难。林彪把希望寄托在前方总指挥部情报处处长苏静身上。

  苏静果然没有辜负林彪期望,他和情报处的人很快侦知了敌89师近两个团脱离其主力到达秀水河子,离主力有3天路程的情报,当即上报林彪。林彪迅速调集7个团的优势兵力一举将其全歼。两个月后,在苏静准确的情报保障下,林彪指挥部队又在大洼一举歼灭敌87师4400人。林彪能够连续重创敌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苏静的情报保障得力,做到了知己知彼。大洼战斗结束后,林彪高兴地对人说:“一个苏静等于十万兵。”

  1955年,苏静被授予中将军衔。其后,苏静曾任总参谋部军务部原部长、国家计委副主任等职。,1997年11月28日,苏静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图片来自网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林彪称他“一人能抵十万兵”,这个开国中将不一般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二(手机广告位)
赞 ()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三(手机广告位)

相关推荐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四(手机广告位)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五(手机广告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