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地铁实现了从零公里到673公里的创举,成为全球最长的轨道交通网络,客流位居全球第二;
从“运十”到ARJ21,再到C919,历经数代人的坚守和奉献,蓝天上终于出现了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大型客机;
远望6号船,是中国第三代远洋测量船。“远望号”系列测量船在在四十年的进程中,为我国远程火箭、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发射保驾护航,为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屡建功勋。它的发展,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几代人共同努力、共筑强国之梦的缩影。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上海艺术人文频道将于12月17日-19日20:00播出《远望》《地铁》《筑梦蓝天》3部大型纪录片,以海、陆、空3个维度立体呈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制造、大国工匠的“追梦”之路。其中,《远望》真实记录了中国自主建造的远洋测量船远望1号到7号几代人一路栉风沐雨、共同努力,与改革开放共同走过40年,共筑强国之梦的缩影;《地铁》《筑梦蓝天》则是首次与观众见面,将分别呈现上海地铁在智慧建设、智慧运维、智慧管理上的创新历程,以及中国“大飞机梦”的圆梦过程。
聚焦城市与地铁关系,展现申城地铁“大智慧”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地铁实现了从零公里到673公里的创举,成为全球最长的轨道交通网络,客流位居全球第二。这个数据还将不断刷新,到2020年,一个包含20条线路、507座车站、833公里里程的立体轨道交通网络将遍布于申城的地上和地下。
纪录片《地铁》聚焦地铁和城市的关系,东方卫视中心纪录片团队从2007年起开始拍摄,用海量镜头记录上海地铁在建设、运维、文化、服务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如今的申城地铁有超过1000万人次的超大客流,很难想象,几十年前,这座沙性土质的城市曾被海外专家断言“不适合造地铁”。全长42公里的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有30座地下车站,沿线有不少古河道和暗浜。15号线在设计初期,对每个车站的土层都进行了钻孔取样、了解地质情况,然后针对不同的地质特征,结合每个车站周边环境的特点,量身定做施工方案和抢险方案,做到了双保险。类似这样的“施工奇迹”还有很多:成功穿越了高压线缆的18号线,需要穿越磁悬浮轨道高架的13号线,仿佛“在心脏上动手术”的14号线陆家嘴站……乘客得以方便、快捷出行的背后,是智慧建设的丰硕成果。
在运维和管理上,申城地铁同样相当“聪明”。过去使用小型仪器和工具人工检查,一个人一晚上只能检测3.5公里;2010年,上海地铁引进使用被工作人员亲切地称作“大黄蜂”的轨检车和探伤车,每小时能检测50公里。与此同时,上海地铁还致力于挖潜增效,努力提升路网夜间服务水平。为做到延时运营,上海地铁通过优化管理、提升效率压缩了夜间施工时间。2017年4月28日起,1、2、7、8、9、10号线在周五、周六延时运营到零点,让更多都市夜归人感受到了地铁的人性化、精细化服务。而今年1月开始的莘庄站道岔插铺工程,更是在短短7天、每天中断运营的4个小时里完成了,堪称上海地铁运行20多年来,一次厚积薄发的表现。
地铁不仅方便市民出行,也成为一座人文展厅。2013年元旦起,每逢双休日,人民广场站音乐角就会热闹开演,表演者既有专业院团,也有大学生艺术团、街道展演等接地气的群众演出。今年,该站将迎来第600场演出。而汉中路站“魔法蝴蝶森林”、江宁路站“江山宁和”、淮海中路站“海派风情”、新天地站“天地穿梭”等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尝试也陆续亮相,一站一特色,令人目不暇接。
今年12月1日,来自杭州和宁波地铁的嘉宾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的同行共同宣布:从这一天起,3座城市的轨交刷码过闸互联互通。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更高质量推进,在不久的将来,申城将与更多城市实现扫码过闸互联互通、跨区结算。而全自动驾驶、语音购票、刷脸进站、智能客流监测等技术也将在上海地铁陆续运用,为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打造更“智慧”的出行新体验。
梳理中国大飞机研制历程,一条可歌可泣的自主创新路
中国人的“大飞机梦”从未停止,从“运十”到ARJ21,再到C919,历经数代人的坚守和奉献,蓝天上终于出现了中国人自己研制的大型客机。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艰难历程,更是“中国制造”又一次在世界舞台上的实力亮相。
2013年起,东方卫视中心纪录片团队就开始对ARJ21支线客机与C919干线飞机研发制造、试飞取证等过程进行跟踪记录,并制作成系列纪录片《追梦蓝天》《起飞中国》。而此次的新作《筑梦蓝天》将以新中国第一代航空人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运十”开篇,全面记录和梳理“运十”飞机拆移、ARJ21批量生产、C919试飞等中国大飞机研制历程中的重要节点,以及中国商飞与上海制造的紧密联系,并从历史纵深和全球视野展现中国民用航空工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该片导演张瑞东感慨,中国航空人勇于探索、永不放弃的精神着实令人钦佩。比如片中呈现的大侧风试验,ARJ21本可以豁免,毕竟如此极端的天气状况在客机实际飞行时几乎不会遇到,但中国航空人为了解锁使用限制,不惜在冰岛进行极限大侧风条件下的起降,“这一科目的风险相当高,操作稍有不当便会导致严重后果”。
中国大飞机首飞,外界关注的是试飞员是否有颗“勇敢的心”,而内行更关注中国航空业是否拥有系统集成能力。张瑞东透露,“在关键技术上,外国专家不会透露分毫,完全是靠数代中国航空人一点一滴地累积、突破、攻关。”如今,中国商用飞机的技术和产学研一体的体系已逐步建立,而商用飞机的技术扩散也推动了其它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上海艺术人文频道“海、陆、空”立体呈现改革开放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