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24日),为期一个月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初稿在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公示,为新时代的南京开启了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帷幕。
改革开放以来,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为南京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的城市总体规划即将期满。2017年下半年,南京市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工作,12月24日,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草案(2018-2035)通过局官网发布,从即日起至2019年1月24日征求公众意见。
《南京2035年总体规划》以创新名城、美丽古都为目标,从地域、空间、产业、文化、质量五个方面规划了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
从全球层面看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
南京2035总体规划的主线是提升城市中心功能,规划自身在未来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定位和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力争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创新引擎。——长三角优质发展,支撑长三角国际化发展的门户枢纽。
一方面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全球和国家联系,巩固交通枢纽地位,从创新、产业、交通等方面努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另一方面立足本地区腹地,坚持协调发展。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把宁镇、扬州建设成为同一城市南京都市圈发展试点示范区,参与全球竞争。
基于生态高度
构建集约发展的理想城市空间
南京市2035项总则严格遵循绿色发展的价值观,严格遵循生态发展底线,坚持自然生态格局和基础,加强对山河、森林、田野、湖泊等自然资源的系统保护,满足大P的要求。保护长江,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性基本农田与城市发展的界限。
坚持总体规划,明确了南北牧区城市、中心城市、河流发展、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格局,同时保护长江母亲河,摆脱严重依赖长江的秦淮时代。长江以南,至长江时代,支撑着长江的发展。把长江南京段建成绿色生态区、转型开发区和人文景观区。
加强创新敏锐性
建设具有更大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城市
南京2035年总体规划旨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创新城市,着眼于当前科技的不足和创新前沿领域,提出了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科技国家科教人才中心。
区域创新空间结构图
以4+4+1为主导产业体系,重点形成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现代服务业等先进制造业和一批未来产业,同时积极推进全球创新,实施两个登陆战略。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研发机构落地、校地一体化发展等一次融合,特别是在老城区,推进高校、科研机构和周边社区建设,培育科技人才。技术硅巷。
增加文化厚度
建设更具特色的魅力城市
南京市2035总体规划坚持综合保护、全面保护、积极保护的原则,构建更加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施机制,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实现了中国文化重要枢纽、世界古都优秀代表和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目标。
规划拟建设五种类型、三个层次、更完善的保护体系和实施机制,以保护古都格局和湖泊、山川相依、虎盘状的名城风貌,严格控制旧城的建筑高度。同时,增强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建设国家文化高地、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世界体育城市和国际政府活动中心。
显示生命的温度
建设更公平、更安全的宜居城市
南京总体规划2035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建设符合人民理想生活愿景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目标,加快补充民生不足,提高民生供给质量,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如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各年龄、群体和要素,重点关注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提供包容性和多样化的住房保障。2035年,计划新增240万套城市住房,提供多样化、可出租、可销售的保障、改善、享受等人类住房。
构建便捷、通达的多层次城乡社区生活圈,在城市地区,居住社区按10分钟步行空间界定,基层社区按5分钟步行空间界定。
重点建设城市快线、城市主干线、中运量轨道三级轨道交通网络,引导形成绿色主导的城市交通方式和出行结构。
建立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休闲绿地系统,建成区绿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公共空间步行5分钟以上,达到95%以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南京内铁路看!南京市总体规划出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