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享出行市场的展望:新细分、新业态、新价值链、新趋势值得期待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一(手机广告位)

  中国共享出行市场仍将继续增长

  在现阶段中国城市的复杂交通体系中, 三大出行模式构成了中国消费者的出行体系:公共出行 (如地铁、轻轨、公交车等) 、私人出行 (如步行、自行车/助力车、私家车等) 以及共享出行 (如网约车、分时租赁、汽车租赁、共享单车等) 。

  其中共享出行作为近年来提升城市交通效率、降低城市拥堵、通过共享提升资源利用率的主要着力点之一, 在过去3年里交出了极为亮眼的答卷:17.7亿单的年订单量、创造550万的就业岗位、吸引234亿美元的投资规模。

  预计在未来3年, 由于政策层面的精细化引导、不断增长的共享出行需求、供给侧的多样化激励三方面因素, 整个共享出行市场的市场规模仍将保持增长。

  (1) 政策层面的精细化引导。回顾共享出行市场的监管历程, 中国政府在探索中不断出台的规章制度帮助整个行业走向理性与成熟。

  目前, 共享出行监管政策的细化正走入“深水区”, 整个行业也伴随着相应的政策引导逐步向“标准化、智能化、环保化”发展。以专车为例, 现有的细化政策对于运营平台的司机门槛、车辆标准、本地牌照及运营资格均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 从而在限制专车运营平台无序扩张的同时, 提升了专车的服务标准与运营效率, 这也为整个共享出行市场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 共享出行行业的安全性也得到了较高的政策关注, 作为保障性的要求, 政府将会更为严格地管理平台以及从业人员的安全保障体系和日常管理举措。

  (2) 不断增长的共享出行需求。从消费需求角度来看, 现有的共享出行需求尚未被完全释放, 未来市场仍将具有较大的拓展潜力,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首先是“共享出行”理念逐步受到广大消费群体的认可。伴随着如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单车等大量“共享”经济产物正全面进入消费者的生活, 消费者对“共享”理念的态度已从早期的怀疑观望逐步转变为欣然接受;其次则是中国消费者日趋追求的“个人出行效率”与城市公共交通缓慢发展之间的矛盾, 两者均对未来的共享出行需求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 供给侧的多样化激励。在过去的共享出行市场中, 各大玩家主要通过较为简单直接的补贴行为吸引消费者, 而在未来的竞争中, 多样化的场景服务及持续丰富的激励手段 (如打通消费场景的美食体验券、生活类代金折扣券等) 将进一步提升现有消费者的消费粘性。

  未来的竞争格局将面临“令人期待”的转变

  从竞争格局而言, 共享出行市场发展至今已经过多轮次洗牌。以网约出租车发展作为起点, 可以将整体市场的过去与未来竞争格局归纳为三个阶段。

  (1) “线下圈地”时代。自2012年起, 网约车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新风口, 大量创业公司集中出现于这一行业, 成为“百花齐放”的平台之一。这一阶段的核心竞争因素主要依赖于线下城市的地推模式, 各大平台以城市为单位, 力争短时间内吸引更多司机安装平台软件, 实现线下资源的提前占位。这一时代以“滴滴”和“快的”的脱颖而出而降下帷幕。

  (2) “流量争夺”时代。随着竞争者逐渐减少, 竞争格局也从司机端转向用户端, 滴滴投靠腾讯, 快的投靠阿里, 双方均开始向上占领流量入口。同时, 双方通过不断的补贴大战, 试图将尽可能多的用户留在自身平台以获取更多的出行及交易数据, 作为掌握未来出行市场主动权的“敲门砖”。最终, 滴滴与快的在资本方的推动下完成整合, 后来者优步也在成本恶战面前与滴滴互换股权握手言和, 使得滴滴成为“一家独大”的打车市场巨头。

  (3) “精益细分”时代。伴随着消费升级及场景多样的趋势, “滴滴打车”近期转型为“滴滴出行”平台, 试图向消费者出行的全领域进行拓展, 现有的滴滴出行包括了出租车、快车、专车、拼车、租车、单车等多种场景覆盖。但我们也可观察到, 滴滴在长期补贴投入的背景下, 对于司机与乘客双方的盈利性需求更为明显, 其轻资产模式对于服务质量的管控又存在潜在的风险, 这就给新进入者对于特定细分市场的市场份额争夺提供了机会。我们认为, 未来将有两类玩家进入特定的细分市场, 产生令人期待的良性市场竞争。

  其一是互联网巨头企业:中国消费者对于现有出行平台的粘性尚未完全形成, 特别是快车市场消费者对于价格更为敏感。互联网巨头玩家具备流量背景且现金流充足, 能通过已有的流量入口优势迅速接入潜在消费者, 并结合短期补贴手段转换消费者使用偏好, 从而对快车市场进行有力的局部竞争。近期开展网约车平台业务的高德、美团等互联网企业均属于此类玩家。

  其二是传统汽车主机厂:该类型玩家面临传统业务转型压力的同时, 对于拓展存量消费者的接触场景有着迫切需求。在专车市场中已经有首汽专车、曹操专车、华夏出行等以主机厂为背景的专车平台纷纷涌现。传统汽车主机厂利用自身的车源优势、丰富的当地资源以及庞大的存量客户快速切入市场, 同时受益于重资产模式所需更为严苛的运营管理体系, 其专车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更为可靠, 在特定区域的专车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但是在业务扩展速度方面不如互联网企业。

  一些新细分、新业态、新价值链、新趋势值得期待

  展望未来的共享出行市场, 我们认为新的细分领域、新的业态模式、新的价值链以及新趋势的前沿应用将是未来四大值得期待的发展方向。

  (1) 新的细分领域。现有共享出行场景主要关注于主流消费者的共性需求, 其细分场景的设计逻辑以覆盖消费者的出行间隙为原则, 而面向未来的细分场景设计逻辑, 则将基于不同类型消费者的使用目的为原则, 通过客制化设计衍生出新的场景。

  基于我们对于中国市场主要城市的消费者研究显示, 中国消费者对于特殊场景的需求痛点客观存在, 在完善的模式设计后其接受度超过我们预期。这样的特殊场景包括:针对于孩子上下学安全性需求的“儿童护送专车”服务。服务司机需进行备案并严格培训, 车内布置实时摄像头供家长手机监控, 与学校联网进行司机接送考勤等, 帮助高净值家庭解决孩子安全接送的需求;另外, 对于“女性专车”、“敬老服务”、“园区短途”等特定场景的业务, 也是值得探索的方向之一。

  (2) 新的业态模式。当前的共享出行模式仍主要集中于以小型乘用车为载体的共享模式上, 未来对于私有业态与公共交通的资源结合是潜在方向之一。

  以拼车业务为例, 我们认为未来提升拼车效率的方式将不再局限于小型乘用车, 而可考虑以小巴 (9人座左右) 作为载体。基于实时路况、精准定位、路径算法的优化, 消费者将明确知晓拼车所需额外等待的时间以及所能省却的花费, 消费者拥有提前选择接受或拒绝的权利, 拼车平台则将同时进行实时的优化。另一方面, 通过公交车道的路权开放, 提升该类型共享小巴的早晚高峰通行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的整体效率。

  另外, 我们可以考虑设计“自行车公交”模式, 该类公交车只接受自行车出行的乘客使用, 车上设计自行车专用固定位置以提升空间使用率, 同时公交车使用公交车道提升通勤效率。该模式可帮助部分无法在早高峰挤上地铁的乘客通过自行车出行, 同时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3) 新的价值链。随着限牌城市的不断增加, 优质司机资源的日益稀缺化, 车辆使用、折旧、处置的精细化, 在共享出行市场的产业链中或需要一个强大的运力服务公司, 运力包括车、牌、人, 这样一类公司将凭借自身在全国或区域市场的资源优势、管理优势和集约优势, 为各类共享出行服务公司提供运力“出租”服务。

  (4) 新趋势的应用。回顾共享出行行业与汽车行业新趋势的关系, 我们发现对于汽车行业的新兴趋势性技术 (如车联网、新能源汽车等) , 均通过共享出行市场出发逐步发展成熟再进入主流消费市场。在可预见的将来, “自动驾驶”的应用也可通过共享出行这一良好的试验田逐步走入大众生活。观察发现, 在一些特定的封闭环境下已有小范围的应用尝试, 如:广州白云机场推出“无人驾驶摆渡车”就已为自动驾驶技术在共享出行的应用首创了先河;其他特定环境如园区出行、停车场楼宇穿梭等或将很快成为自动驾驶的率先应用场景之一。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无人出租车”将伴随自动驾驶技术的深入与成熟, 成为共享出行领域的终极形态。

  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需要成本、质量及效率三方面的同时确保

  面向未来的新细分、新业态、新价值链及新趋势, 我们认为想要在共享出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同时确保成本、质量及效率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1) 成本控制与优化。面向未来, 只有对运营全价值链寻求成本控制/优化的机会, 才可帮助出行企业获取成本端的优势。运营全价值链的成本优化可体现在购车成本、保险成本、维保成本及二手车成本4个环节上。

  首先是购车成本管理。这是价值链上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车辆折旧费用占据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的50%。减少折旧费用的方法有很多, 其中, 采购折扣与车辆定制化能有效降低购车成本。规模化采购能给商家带来高达30%的折扣;同时, 商家可以通过向整车厂定制低端配置来降低成本。

  其二是保险成本管理。从根源上来说, 体系化培训并制定严格的奖惩机制以规范司机行为, 降低保险成本同时延长车辆平均使用寿命。除此以外, 拥有规模化车队的商家常以建立自保基金的形式来支持基本保险外的损失。在自保模型中, 司机需要按年度向平台缴纳保险费用, 保险费用的一部分交给保险公司投保必备保险, 其余进入自保资金以支持其余损失。在年末评估时, 剩余的基金可以被用来奖励事故率较低的司机。

  其三是维保成本管理。平台一般可通过指定维修点或自建维修厂的方式有效降低维保的成本支出。值得注意的是, 若采用自保模式, 建立内部维修厂是非常推荐的方式, 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控制维修保养过程中的各种猫腻。而对于轻资产运作的平台而言, 指定维修点的方式则需要平台进行更强的管控。

  其四是二手车处置管理。平台应选择合适的处置年限以达到乘客体验、车况、全生命周期车辆支出的最佳均衡。同时, 选择体系化的二手车商家建立长期合作, 有利于在处置效率与处置成本角度获得批量优势。

  (2) 服务质量优化。从服务质量的保障与提升角度来看, 基础性需求保障、差异化诉求满足与司机管理体系建设始终是共享出行质量的三大核心焦点。

  首先是基础性需求保障。中国消费者的基础性需求主要集中于安全性和及时性方面。近期“顺风车”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大量关注与强烈反应, 是由于消费者对于自身安全强烈的感同身受。由此可见, 安全性的保障将是出行质量的核心前提条件。我们认为运营平台未来可从危险预防、后台实时监管、快速响应等角度提高安全性, 并通过公安部门的信息实时共享与安全资源接入, 加强自身运营的透明度与安全保障能力, 从而给广大消费者提供信心。

  其二是差异化诉求满足。正如上文中提到, 未来差异化场景的需求将更为多样化。服务场景的变化对服务的软硬件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运营平台可通过个性化的车型配置、不同的车内布置、司机的特定着装等进行满足 (如儿童专车可考虑卡通涂装、儿童座椅及玩具等) , 这类服务也能有效提升特定细分市场消费者的黏性、提高服务溢价。

  其三是司机管理体系的建设。司机管理体系大致可分为两类, 自营管理的重资产模式与挂靠管理的轻资产模式。自营管理模式下司机的服务水平管理更加规范, 但由于司机主要收入是固定工资, 如何激励司机产生更多的积极性是挑战之一;而挂靠模式司机拥有更大自主权, 商家运营成本相对较低, 但是如何确保服务质量的一致性是面临的潜在问题。总体而言两种模式各有利弊, 从未来发展而言, “精细化”且“由KPI导向→服务过程化导向”的司机管理是关键方向, 确保司机的稳定是实现服务质量优化的重要基础。

  (3) 运营效率提升。从运营效率提升角度来看, 上文中已提及, 运营平台立足于实时路况、精准定位、路径算法的优化, 同时扩展拼车模式可帮助其提升现有运营效率。除此以外我们也在思考“分时租赁联运”的可能性:运营平台可尝试在高峰时间运用“分时租赁”车辆作为运力资源, 平台旗下司机可以在高峰时间驾驶分时租赁车辆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展望中国共享出行市场的未来, 伴随着监管的愈发规范与完善、消费者的日趋理性与成熟、出行服务提供商间更为充分的竞争, 整体共享出行市场将实现更为合理、更加有序的持续发展。(作者:永安中国-顾晨辰/叶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中国共享出行市场的展望:新细分、新业态、新价值链、新趋势值得期待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二(手机广告位)
赞 ()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三(手机广告位)

相关推荐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四(手机广告位)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内容页广告位五(手机广告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