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海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洋科技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广西被中央定位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而北海则是“门户枢纽”上的重要支点城市,是中国大西南连接东盟最便捷的出海口,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海时提出要“突出北海特色,打造好向海经济”。为寻探向海之路,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海洋科技合作的模式,北海市科技局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
一、北海海洋产业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必要性与优势
(一)北海开展海洋产业国际科技合作的必要性。海洋产业是北海的特色和优势产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升级需要体量更大、环境更好的海洋资源来支撑承载,而毗邻的东盟国家正好具备这样的海洋资源环境。北海必须要走技术换资源的道路,通过开展海洋科技转移合作来拓展自身的产业发展空间。
(二)北海具备开展海洋科技国际合作的优势。作为中国与东盟开展交流、合作最早的城市之一,北海从历史渊源、文化积淀、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与开展海洋科技国际合作的优势条件,更重要的是,北海在珍珠、贝类、鱼虾等海水养殖及加工产业上具备先发优势。
二、“一带一路”海洋科技合作的两次初探
(一)越南广宁省海洋产业科技合作调研。
1.越南北部优越的海洋资源环境具备海洋产业合作的条件。由于越南北部工业发展程度低,海水污染少,洁净度高,饵料丰富,海水平均深度、温度、盐度适中,其优越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开展海水养殖并具备海洋产业基础。云屯正在建设越南最大的国际机场,区位优势明显。越南广宁省优良海洋资源利于解决制约我市发展海洋产业的瓶颈。
2.广宁省水产业的发展有迫切的技术合作需求。通过调研初步了解了该地区水产养殖、加工及贸易行业现状和技术需求:第一、大学科研力量薄弱。2016年下龙大学才设立了渔业学院。由于建院时间短,研究和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第二、育苗和养殖技术缺乏。调研中发现,越南广宁省养殖的贝苗大部分来源于中国。第三、水产品加工业基本为空白。
3.发现中越水产科技合作的切入点。第一、大蚝产业链协同创新。广西是国内最大的中蚝苗种输出地,但缺乏优良的育肥场地,牡蛎产品以小苗及中蚝苗为主,生产效益较低。广宁省具有优良自然资源,低廉人工,通过与北海种苗、管理技术和市场相结合,摸索出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一是中越两国联手开发大蚝养殖,可以打造品质一流的大蚝产品,可引领国内精品大蚝市场。二是大力发展耐高盐牡蛎品种(如葡萄牙牡蛎、熊本牡蛎)养殖,有效弥补北部湾主力市场季节性供应量短缺问题。第二、鱼虾产业链的拓展和技术转移。广西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与加工技术已成熟,故北海市水产加工企业可借该地区水产加工行业空白的良机,积极拓展产业链合作。
(二)赴马来西亚探究科技创新合作的收获
调研组赴马来西亚吉隆坡、沙巴等地调研海域环境、渔业产业链等情况,实地考察我市企业在马来西亚发展珍珠养殖产业的现状和基础,探寻到几点合作切入点供进一步研究思考。
1.珍珠精深加工产业典范----仁嘉隆。仁嘉隆(马来语:Jenjarom)位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瓜拉冷岳县北部,距吉隆坡机场30公里。调研组与仙本那珍珠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贞兴等就合作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开发珍珠保健品,产品如何在马来西亚申请专利以及中方原有专利技术转移到马来西亚后的产权保护进行了探讨,促成双方企业进一步加深合作意向。
2.颇有效益和合作商机的渔业品种——黄金鲷和老虎虾。调研组前往吉隆坡当地渔业协会养殖基地考察。当地主要养殖品种包括鱼类、虾类、蟹类、贝类、藻类等。调研组在现场看到当地黄金鲷养殖丰收,养殖8个月售价折合人民币72元/公斤。老虎虾(大虎虾)的规格为4头(尾)/公斤,售价折合人民币88元/公斤。
3.得天独厚的黄金海域——仙本那博士岛。北海市源龙珍珠有限公司和仙本那珍珠养殖有限公司合股在二十岛拥有海域面积3万亩,养殖海区水质清晰透明,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珊瑚生态较好,是珍珠贝养殖的优良场地。目前世界上的南洋珍珠年产量为2250公斤,其中金色珍珠的理论产量仅100公斤。当地野生珠母贝(黑蝶贝)、企鹅珍珠贝、合浦珠母贝(马氏珠母贝)资源,但并未开发利用。调研组一致认为仙本那博士岛是适合珍珠养殖的优质海区,若能在此建立的企业海外养殖基地,可以缓解制约我市珍珠产业养殖环境的海域问题。
4.意向合作科研机构——沙巴大学海洋学院。沙巴大学海洋学院于2006年开设,其设计的工厂化养殖设施自动化程度高、实用性强、操作方便,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三、工作措施和建议
(一)采取多种形式推进海洋科技国际合作。在充分利用好每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基础上,采取多举办跨国培训班、论坛、技术对接会以及联合出访调研等方式,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增进沟通。
(二)通过项目合作带动技术创新合作,延伸产业链和拓展发展空间。一是推动合作共建境外海水养殖基地。二是推动共建跨国联合实验室或者国际研发中心。三是进一步推进中马源龙产业科技园在中国北海高新区和马来西亚沙巴洲的项目建设。四是促进中国科研机构、企业与越南方深入交流,推进大蚝产业链项目与水产品加工链的项目合作。
(三)依托国家海洋局第四海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与东盟的合作基础,以海洋产业科技园区为载体,打造中国东盟海洋技术创新高地。一是加快建设中国—东盟海洋技术国际交流中心,打造一个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二是加快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与东盟国家沿海科研院所、大学的交流合作,科技招商引智入驻海洋产业科技园区,努力实现对东盟国家开放海洋科技合作的新突破。
(四)根据拓展“一带一路”海洋科技国际合作的需要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一是开通越南水产品进口绿色通道,对合作水产品给予通关和关税的优惠政策,鼓励产业的合作的发展。二是自治区科技厅支持协调组织国内一流科研团队参与珍珠、牡蛎、对虾养殖等跨国项目共建合作,提升合作的层次和扩大合作的领域。三是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及其属下研究所的对接与加作。四是市外办等有关部门对科技部门牵头组织开展跨国交流活动给予大力支持,简化科技部门人员出国审批手续。
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及“向海经济”概念的提出,为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城市开放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北海市理应抓住此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的交流,积极拓展海洋科技国际合作,为打造“向海经济”的典范城市夯实基础。
征稿启事
友情链接
来源:北海政研
整理编辑:天蝎
值班主任:趣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北海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洋科技合作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