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对秦可卿的丧事是大书一笔的。几乎占了第13~15回的全部篇幅,详写过程细节,是在古典小说中对丧礼写得最具体、最真实,也是写得最好的一部。礼仪之邦的中国,历来把婚丧之礼当作大事。自周公制礼、孔子提倡孝、悌、忠、信。尽孝守丧,把晚辈对前辈的景仰,纳入礼制,世代绵延。它还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融入各种民风民俗的内容,形成所属群体的共识及对行为的制约规范。中国的丧礼到了明清时代,已形成一整套的繁文缛节的程式。这在小说中都有具体描写。
那日深夜,二门上云板连叩四下,传出丧音。阖家惊动,宁府前门大开,灯火如昼,亲友齐集。贾珍一边待客,一边就筹划表事,吩咐人去请钦天监阴阳司来择日。停灵七七四十九目,三日后开始送讣文。这四十九日,要诵经、打醮,超度亡灵,请高僧、高道按七作好事。装殓是用了原忠义王老千岁要的极品棺木。秦氏丫环宝珠愿为义女,请任摔丧驾灵之任。为了能提高规格,使丧礼上风光些,又赶着去给贾蓉捐官。得按五品职例给这位诰命夫人写灵牌并院内树起的金红大牌,又起宣坛,上书参与主持水陆道坊僧道的法号。这四十九日,宁国府街上一条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去官来,不能计数。
为怕丧礼有疏漏,贾珍专门请了王熙凤来掌管。她大显身手,把这次大丧事管得井井有条。所有下人都作了分工,各司其职,如倒茶、上香、添油、守灵、供饭、举哀…做七之日,都穿插些特殊佛事:如五七正五日上,应佛僧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参阎君,拘都鬼,延请地藏王,开金桥,引幢幡;道士们则伏章串表,朝三清,叩玉帝;禅僧们行香,放焰口,拜水忏;又有十二众年轻尼僧,搭绣衣,红鞋,在灵前默诵接引诸咒。十分热闹。那天宾客不少,凤姐也至灵前供茶、烧纸,放声大哭,上下男女接声嚎哭。这种哭丧,近乎作秀,但也是按程序办。
出殡(发引)之前是伴宿之夕,亲朋满座,一夜灯明火彩,直至天明。吉时,六十四名青衣请灵,铭旌、仪仗,光彩夺目。宝珠行未嫁女之礼,摔丧驾灵,十分哀苦。送殡的有镇国公家等“八公”之后及诸王孙公子。走不多时,路边彩棚高搭,那是路祭的摆设,接二连三。殡葬队伍浩浩荡荡出了城竞奔铁槛寺。停灵后,客人们逐渐散去,少数亲族住下等做过三日道场方去。
上述的场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人,怕是难以体会。因为经历了重大的政治变革,多年来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造。但对我来说还能从童年的记忆中提取资料。我的祖母是抗日战争刚爆发时逝世(1937年7月)。丧礼的规范,与书中描述大体相符。尽管人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那个年代,我所在的边陲小城昆明的丧礼习俗,也无太大的差异。就连1945年“十二·一”学生运动,为四烈士的送葬,途经马路,两旁也设“路祭”,灵车过时,都读祭文,奠酒,取了民间殡葬习俗。《红楼梦》不愧为“百科全书”。其中的许多名词,我也不尽明白。我想历史学家、社会学者、社会心理学家、民俗学家都会有兴趣去研究的。它对当时的民众心态,社会风气,民风、民俗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中国一向称礼仪之邦,婚丧习俗,视为大事,从中也折射出时代特点及社会心态。《红楼梦》中这次丧礼的描写十分细致、完整,所占篇幅也多。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展现,体现曹雪芹知识广博、观察细腻的特点。徐教授根据自己童年的记忆加以印证,使人们深化对《红楼梦》一书的理解。他呼吁社会学者、社会心理学家、民俗学家都来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也像他从心理医学范畴来解释研究一样。
由于这次丧礼花费笔墨太多,详尽地写了。而后贾母、贾敬等的丧事都再没啥可写,一笔带过了。其实,秦可卿的丧礼,办得如此风光排场,也是违背礼数的,因她只不过是个重孙辈的年轻媳妇,丈夫没啥地位,上面还有三代人压着。作者怎么就如此写呢?当然其中自有缘故。总体来说虽然违背常理,但又事出有因。首先那是在元妃省亲之前,贾府家势还不太败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为了官场的体面还是尽力一搏。作者借此也营造个“烈火喷油、鲜花着锦之盛”的场面。另外,这场丧事的主脑贾珍,一切都受他支配。公公给钟爱儿媳妇办丧事,尽点责、花点钱是可以的,但从贾珍的心理状态看,如此的表现,已属过分,有些出格,心态已不是那么正常。
秦氏一死,他哭的泪人一般,问及丧事称:“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其悲痛甚于贾蓉,也超过秦氏家人,秦邦业是老来丧女,秦钟是失去了关爱他的姐姐,都反应并不激烈,秦钟更轻松,丧礼中还“得趣馒头庵”,去玩小尼姑。贾珍的表现恐怕就得怀疑他的行为对秦氏之死有关。他心有所愧,产生负罪感而出现的心理反应。他想对秦氏的亡灵及家人,尽量给予补偿和安慰,他用钱奢华,不听贾政意见,用了老千岁的棺木,以此来抹平心头之创,抹掉这不光彩的事。尽管焦大酒后骂言,已点出贾珍“爬灰”,人们会去怀疑。但“家丑不可外扬”,他还是会受到保护的。再来场风光的丧礼,转移视线,官府也不会怀疑追查了。若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人们就不会对贾珍的用心良苦不理解,且更不会觉得反常了。
评析:这段对贾珍的心理分析,联系前前后后,分析入情入理,深入灵魂,把贾珍在料理秦可卿丧事中的“过分”、“出格”“心态已不正常”。阖盘托出。这样的分析需要心理学的功力,也是对读者读《红楼梦》有帮助的。丧礼一节,还看不到修改秦可卿死因所带来的破绽,可能还保持了改动前的原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丧礼中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婚丧习俗,视为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