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
我们总能看到身边有一些被动的人
不光在人际交往中
哪怕在职场中他们也很难主动为自己争取机会
对于他们 或许不能用懦弱解释
他们或许想要主动
却难以做到
又或者想通过被动来获取平安
让我们一起走进 他们的内心
来源 | KnowYourself(ID:knowself2015)
我最好的朋友可能是我见过最被动的人了。如果别人不来主动认识她,她就绝不会去主动打招呼;认识的人不联系她,她就不会主动找对方。即使是和人吵架了,她也几乎永远不会做主动去言和的那个人。
当她遇见了心动的人就更加被动了。有时哪怕人家已经示好了,只要还没明确表白,她就仍然会像只蜗牛一样缩在自己的壳里。不仅是人际中,生活中、职场里,她也既不为自己主动争取机会,也难以主动解决矛盾。
这看似是一种很“佛”的状态,但她却常跟我说,她也为自己的“死被动”而苦恼,经常会羡慕那些主动的人,想要什么就自己去争取,想做什么就去做,可她觉得自己就是做不到。
所以,今天我想来给和我的朋友一样的“死被动”们写一篇文章。
01
被动很多时候不是不想主动
而是不敢主动
在人际交往中习惯性被动的人中,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社交焦虑者。在《害羞与社交焦虑症》一书中,作者 Lynne Henderson 博士对社交焦虑的定义是:由于害怕外界的消极评价而对社交产生不舒服的、恐惧的情绪,以及在社交情境中表现出退缩、回避行为。对他们而言,“主动”在操作上就是一件高门槛的事。
社交焦虑者的消极被动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对外界评价的过分在意和过度解读。于是选择被动再被动,来避免触发自己的焦虑和恐惧。
与此同时,他们还经历着一种趋避冲突(即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的困扰——既想和他人亲近、建立联结,又担心别人会不喜欢自己,对自己做出负面的评价。
自我意识弱的人,更容易达到“忘我”的状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在需要展现自己,或是该为自己发声的场合,他们可以暂时忘记“自己”的存在,去表现自己,达成自己的目标。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他们在人群中没有背负着那么重的“偶包”。
?对他人的眼光的过分在意,源于被动者过剩的“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自我意识,和有意识地进行关于自身思想和情绪的洞察(即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是两回事。自我意识指的是一种“无比强烈的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的状态(Cheek & Briggs, 1982)。
这种感觉是非常不舒服的。在下意识的遐想中,自己仿佛一直在被“注视”着;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不断审视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在人群中会有种“所有人都在看着我”的错觉——都是“自我意识”的体现。
而自我意识高的人,则常常在人际和关系中产生羞耻和尴尬的感受(Parmar, 2004;Gardner, Pickett & Brewer, 2000)。“主动”带来的不确定和不平安感,会让他们时刻处于煎熬之中——“是我说错什么话了吗?”、“我现在看起来一定很蠢”、“人家根本不想理我吧”、“我为什么要主动丢脸”……
因此,他们在人前更不容易放开,显得拘谨而被动。他们相信,只要不主动发起,自己就大概率可以避免这种侵入式的反刍思考(rumination;即反复“咀嚼”已经发生的事),避免尴尬和羞耻感的折磨。被动对他们而言像是一种不得已的自我保护。
作者 | KY
?过度或错误解读人际中的信号,源于他们不健康的归因方式
社交焦虑的被动者们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对于负面的外部事件的归因,往往是向内的(internal)、整体(global)的。简单来说,就是当人际互动中出现了一个不好的信号,或是他们认为不好的信号,他们会认为那是自己的问题,并把这种负面结果代入所有类似的情境中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你主动一下会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