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部电影好看,没有刻意去过多的煽情,挤观众的眼泪,却也能让人掉泪。几个演员的演技,故事的叙述,最后的结局,都很好。
穷病,这多现实啊,钱啊,它从来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它是万万不能的,这句看似搞笑的话,却带着深刻的无奈和心酸啊。
程勇,一个中年落魄男,上有病重老父,下有八岁小儿,因为印度神油没有了市场,还面临着房东催租,没钱给老父亲治病。因为结识了慢粒白血病患者吕受益而走上了从印度贩卖仿制药的路,凑齐了手术费。
得知贩卖仿制药(中国称之为假药)是违法的,他退缩了,他内心也挣扎,但是在自己和这些病人之间,他选择了自己。
后续,又因为吕受益的死而重新走上了贩药的路,这次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救人,他也从一个中年油腻男成为了一个英雄。
影片的结尾,没有大力渲染,恰到好处的勾人眼泪。这部电影,真是算是一部好电影,中国人喜欢看的个人英雄主义。
但是,既然触及现实,却又遮遮掩掩,隔靴搔痒,当然,这也是现实(不然过不了审,当然也有可能是导演编剧就没有考虑这一层)。
首先,影片立了个反派,就是格列卫的医药代表,一个不顾人死活的奸商形象,将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矛头指向了瑞士医药公司,而不是国内的科研现实和医疗体制,最后字幕列出,我们在努力,已经做了很多。
国内的医改,还得请懂得的人来讲讲吧。我只说我了解的医药研发。
我是学生物的,学过很多种疾病,也了解药物研发到底有多难。一种成功上市的药物之前,有N多种药物夭折在初期/中期甚至临床实验中,历时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药物研发公司上市一种药物,研发成本不只是成功的这种药物,也包括了之前失败的N多种药物,如果说一种上市药物成本达到几十亿美金也毫不奇怪。
印度仿制药之所以便宜,也是因为他们无需研发,而是直接分析已经上市的药物成分然后生产就可以了,成本自然就低得多。
有人可能会说,药物是用来救命的,研发成功就该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买给病人,让所有人都吃得起。如果这样做,今后还会有更高效的药物和治疗更多疾病的药物依然能够研发出来,那我很同意。但是事实上,如果不能赚钱,几家大的制药公司也无法维持他们的药物研发。每个人都是小人物,我们无法要求从事药物研发的人为了其他人而牺牲自己的生活,也无权要求他们只是因为从事了这样一个行业就不追求更好的生活水平。
而对中国来说,着名的研发公司几乎都来自国外,国内有国家拨付经费,而国外却不是这样的体质。国内的药物研发水平似乎差的不是一点半点,由此而导致进口药物价格再涨,涨到老百姓吃不起的地步。这个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医疗改革,就是提升我们的药物研发水平。而穷就是病,得治。靠小人物的英雄主义,能维持多久呢?
电影依然没有触及本质,没有深入。虽然依然在隔靴搔痒,但是对于国内来说,我们也无法期待能一步跨到《熔炉》的水平,能有这样一个题材就是进步吧,毕竟这部电影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但是我不希望引导老百姓去骂药企无良,这依然是个悲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我不是药神,电影是好电影,依然带着镣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