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是中国个税法历史上的大日子。
当天,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这是从1980年以来,中国个人所得税法的第七次修正,也将迎来一次根本性变革。
此次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 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行综合征税;
- 个税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高至每月5000元(每年6万元);
- 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
- 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扩大较低档税率级距……
个税起征点上调至每月5000元,可以增加多少直接收入?除了直接收入,居民最应该关心的问题还有哪些?起征点提高后,限购政策失去买房资格怎么办?个税调整后,哪些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具体是情况是什么?一起来看下面的解读。
提高个税起征点,对工薪阶层而言有直接收入增加
个税起征点提高是利好,但利好程度有限。分别比较北京、上海、深圳、南京、合肥、成都六个地区举例来看:假使工资水平10000元的情况下,个税起征点从3500调整到5000,因为上海地区在扣除五险一金后,应纳税所得额在起征点调整后,恰好从税率20%一档变为税率10%一档,从而税后收入提高的金额更多,而其他地区基本一致,税后收入均提高了150元。
此次个税起征点上调至5000元,对一二线普通的白领、中产阶级来说,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省出的钱可以供女性们多买一只口红了或是1-2星期的午饭钱。但不管怎么说,能省一笔是一笔!
相比之下,市场更关注个税的抵扣项,这也是进步显着的一点。草案中特别提到“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
居民最关切的问题:专项扣除是否刺激房地产?
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行综合征税,业余写点字、有个人发明专利的人要注意了,一旦出售就有收入,个人所得税税收大约不会比个税草案出台之前低。
草案首次增加反避税条款,针对个人不按独立交易原则转让财产、在境外避税地避税、实施不合理商业安排获取不当税收利益等避税行为,赋予税务机关按合理方法进行纳税调整的权力。
这次草案,还首次增加了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这几项是居民最关切的问题,这些专项扣除,反映政府鼓励的什么,反对的是什么,保护的是什么。
扣除继续教育支出,是鼓励继续学习。扣除大病医疗支出,缓解居民大病医疗支出压力,扣除住房贷款利率和住房租金,是鼓励租房,鼓励刚性需求买房。
房地产处于关键的转型期,房地产市场主基调是保持稳定,个税改革似乎与此背道而驰,似乎在刺激房地产业发展。草案中不明确的一点是: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是包含在5000元以内,还是额外扣除。如果在5000免税额以上,抵扣贷款利息,购房者将得到非常大的刺激。
举个例子,假使扣除五险一金后的收入在2万左右,如果购买一套房贷在150-200万左右的商品房,月供水平在1万左右的话。在目前剔除个税后的纯收入只有6880元,而个税改革后,收入将可以达到9255元,相当于可以多增加2375元的收入,也相当于月供降低两成左右。
简单的测算办法:
1万贷款20年,按照基准利率,月供在67元左右,其中24元是利息,也就是如果贷款100万,每个月的基准利率月供大约在6700元左右,其中大约2400元是利息。
而如果家庭月收入在2万左右,月供在1万左右,基本也就是个税可以降低2000多元。相月供降低大约在23%左右。
因限购政策,个税调整或将致多地低收入人群失去购房资格
目前对于很多城市而言,因为实行房地产限购,对于外地户籍的购房者而言,一般需要持续缴纳一定期限的个税或社保证明,因为各地限购多是提供社保或个税的证明,所以在无法提供社保记录的情况下,个税调整后,将导致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外地户口人口因为无法提供个税证明而直接失去购买商品房的资格。
例如北京,外地户籍购房买房的必备条件之一即为“在北京连续满五年纳税证明(指个人所得税)或者在北京连续满五年的社会保险证明”;上海地区外地户籍购房,以家庭为单位,须连续5年以上缴纳不间断社保或个税;在南京本地地区,外地户籍买房的前提是连续缴纳两年或者以上的完税或社保证明。但是,对于如南部新城的高端商业体证大喜玛拉雅中心这种含写字楼与公寓等项目的商业地产而言,由于未受到限购政策的影响,不限贷不限购。
总结而言,个税调整确实能够获得更高的税后收入,但是对于一些有限购政策的城市而言,非本市户籍的居民可能会因免征额提高不用纳税而影响其享有购房的权利。住宅的房贷抵扣暂无法确定,而限购政策摆在眼前,在限购政策与个税调整的双重影响下,无法购房的消费者或将把目光投向写字楼、公寓等商业地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个税调整,对我们影响有多大,最全的解读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