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精神堡垒,得先说当时的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从抗战战略上考虑,决定从南京迁来重庆,并于1937年10月31日发布迁都重庆宣言。两个月后的1938年1月,国民政府开始在重庆办公。1940年9月6日,国民政府发布公告,宣布重庆正式定为陪都。
为了抵抗日本侵略,动员全民抗战,就要鼓舞人民士气,弘扬民族精神。国民政府于1939年3月11日颁布《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国民精神总动员实施办法》,号召全国人民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抗战中去。同时,也组成了“国家精神总动员促进会”作为领导机构。
《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国民精神总员实施办法》颂布后,全国人民积极响应。五月一日,重庆各界群众数千人集聚在下半城金紫门内的国民政府军委会(解放西路原重《庆日报社)广场上,举行精神总动员誓师大会。随后,“国家精神总动员促进会”通过一项决定,在城中心建一座鼓舞士气、弘扬民族精神的建筑物,定名“精神堡垒”。这就是精神堡垒的由来。
这精神堡垒选址在邹容路、民族路、民权路三条道路交叉,一个叫周家院子的地方。之前的“五三、五四”大轰炸,已经将上、下都邮街、鸡街、苍坪街(今解放碑周边)一带炸毁。这一片的街道、房屋已经成了一片废墟瓦砾。周家院子也被炸毁,留下一个大弹坑。为了鼓舞民众抗战士气,尽快体现精神堡垒的作用,当局在设计、招标的过程中,临时做了一个“堡垒”,安放在这个填平的弹坑里。周围建了一圈花坛,种了些小树和花草,这个“堡垒”,是一枚“巨型炸弹”。 由中国电影制片厂道具部的美工师们设计并制作,所用材料都是电影布景用过的木材、布料。意在警示国民,我们是爱好和平的,但不要忘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待设计、招标完成,这临时性的“堡垒”已经破烂,于是拆除新建。由于是战时,物资缺乏,建筑物采取用木料建造。这座木结构建筑呈方形,通高七丈七尺,寓意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纪念日。一共五层,内设有楼梯,人可以上下。八角形的底座上,用木料为柱,钉木板条,为夹壁墙。夹壁墙外墙面上,抹的是水泥沙浆,再刷成黑色,以利防空。这建筑物顶顶上是平的,有箭垛样的造形,远看就像一座碉楼。这精神堡垒面对民族路一侧,写有“精神堡垒”四个大字。花坛周边,立了六块标语板,上书: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军事第一,胜利第一,意志集中,力量集中。
▲雕楼形的“精神堡垒”
这座精神堡垒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也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炸了修,修了又炸,断断续续地修一年多,才于1941年12月修建完工,投入使用。
此后,重庆城的一些群众集会和大的纪念活动,都在精神堡垒下举行,蒋介石也在这里检阅过国民兵和民众的游行队伍。
因为是战时建筑,木柱、夹壁墙经风吹雨淋,太阳暴晒,很快就出现墙面开裂、脱落。又因日本飞机的连续轰炸,震动冲击,精神堡垒的木结构受到非常大的损害。虽然当局多次进行维修加固,终因先天不足,后天损害,不到两年,这精神堡垒就倒塌了。政府当局一时也无经费、精力对精神堡垒进行重建。只好清除废墟,在基座上立一根杉木旗杆代替,但精神堡垒这名称却留了下来,人们还习惯称这里为精神堡垒。
▲旗杆形的“精神堡垒”
抗战胜利以后,很多中外客人来到重庆,都以为这精神堡垒是一座宏大的建筑。要求去看精神堡垒,见到的却是十字路口中的一根高高的木旗杆。一是失望,二是觉得奇怪,为什么把一根旗杆当作精神堡垒?
抗战胜利了,国民政府要还都南京了。当局考虑到抗战八年,陪都重庆为抗战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准备实施1940年就拟定的陪都建设计划。
陪都建设计划也很壮观,单是纪念抗战的建设就有:在较场坝修建一座“抗日胜利纪念柱”;在民权路口子上建一座仿照法国巴黎凯旋门模样的“凯旋门”和“抗战胜利纪念堂”。在两江汇合处的朝天门建“自由女神像”等。
可是国民政府此时只顾着还都,这些事也管不过来了,就让重庆市自已搞。这样一拖,就拖了一年多,内战已经爆发。重庆市的市长这时想开干了,却又发现物价已经翻了好多倍,原先预算的那点钱,根本就不够。无奈之下,只好削减项目。就是那点经费,也只能建一个像抗战胜利纪念柱这样的小项目。考虑到精神堡垒这地方空起的,只有一根旗杆,让人看了笑话。于是将原来准备建在较场坝的纪念柱,改建到精神堡垒处。还把柱体改为碑体,纪念碑定名为“抗战胜利纪功碑”,简称为纪功碑。
这纪功碑有好几个方案,设计的图纸繁简都有,有的设计构想非常独特。
据说有一个留法回来的工程师就有这么一个构想:抗战八年,重庆人民派出了数十万优秀子弟从军,出川抗战,开赴前线英勇杀敌。留在后方的人们,不惧日寇的淫威,顶住了日寇的狂轰滥炸,加紧生产,支持前方。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不惧强敌,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也体现了巴人的阳刚之气。他的构想和设计,就是建一根直插云天的圆柱体。这圆柱体就像一具外观稍有变形的男性生殖器。这一方案,没有被采纳。
修好的纪功碑是一座八面形的塔状建筑,用钢筋水泥建成的八层、高27.5米的塔楼。塔座下有地下室,塔顶是半球形状,有了望台,可容纳二十多人在此观景。碑顶安装有探照灯等数种照明灯具。碑体内,上下有盘旋的铁制楼梯连接。对着四个路口,安装了一座四面计时钟,为市民报时。
可就是纪功碑的这四面钟,让当局着了难。重庆的钟表店,没得哪家有这种四面联动的大钟,买不到。请店家设法去上海、广州、香港等地进货,经过联系,也没有现货,要在国外定制,须先交钱,一年以后才能交货。想造,重庆的大小机械工厂是不少,但没有哪家做过钟表。谁也没有技术、设备,根本造不出来。民生路若瑟堂的有这种大钟,去跟神甫借,人家洋人不给面子。只好派人跑到南京、上海,结果仍然。据说,后来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了南京天主教的大主教,才在一座法国的天主教堂找到一座四面钟。这是一座使用了四十多年古董机械钟,拆了下来正在维修。于是买下来,赶紧装船运回重庆。
钟是安装在纪功碑了,也应了急。可这个老古董钟,四个方面的时针、分针,是各行其事。走得快的 快、慢的慢,统一不起来,报时根本就不准。这面九点了,那面还差几分,另一面却早已过了九点,四个面从来没有统一过。有时走着走着的,突然就停摆了,因此闹了好多的笑话。后来重庆城就有了这两个言子:一个是“纪功碑的钟,各走各”。又一个是“纪功碑的钟,不摆了。”这后一个言子,前好些年还拿来调侃过解放碑上的四面钟。
纪功碑朝着民族路的一面,有“抗战胜利纪功碑”七个大字。这七个大字,是由当时四川才子、曾在 大清朝晚期当过翰林院编修的赵熙所书,刻在光洁的峡石上。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12月1日,在解放碑下,举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仪式。12月12日,刘伯承、邓小平进驻重庆。后不久,重庆各界代表提议修建“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决定在原纪功碑的基础上,加以改建。
纪念碑建成后,面对民族路的的方向,由刘伯承题写了碑名:“人民解放纪念碑”。这就是现在的解放碑。
▲抗战胜利纪功碑
@渝白丁
楼主说得比较全面了。只是这段: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从抗战战略上考虑,决定从南京迁来重庆,并于1937年10月31日发布迁都重庆宣言。两个月后的1938年1月,国民政府开始在重庆办公。时间说法有点点问题。
【楼主回复】“1937年11月2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乘船抵达重庆。”“12月1日,国民政府开始在重庆新址办公,上旬,国民政府各机关继续迁入重庆新址。”“1938年1月1日,重庆国民政府完成战时行政机构改组;蒋介石辞去行政院长职务,由孔祥熙继任行政院长,张群为副院长。”“1938年8月4日,国民政府驻(武)汉各行政机构全部移驻重庆。”(引自《重庆抗战大事记》)如果按”开始在重庆新址办公“,应该是12月1日。如果以改组为战时政府算,也可以为1938年1月1日。如有不妥,请指正。谢谢。
@三酉井三去子
嗯!楼主 将息好身体 给我们浮躁的年轻人分享更多这样优秀有深度的城市历史龙门阵 分享是快乐的 希望你也快乐每一天
@打望酱油男
猜不猜得到这个拍摄方向是在邹容路还是民权路方向?
【楼主回复】“精神堡垒”面对民族路,其背面是民权路,拍摄者站在民权路。碑两边是邹容路,左侧接今八一路、五一路、新华路。右侧接青年路、临江门。
@打望酱油男
老重庆的请问这是那条路?
【楼主回复】下面这张图与朋友的图是一个地方,今民生路。拍者是在今大同路口与临江路之间某段取景,图中背景有若瑟堂。
推荐文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重庆城的老龙门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