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11日,万众瞩目的第五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在宁波余姚盛大举行。全国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聚焦峰会,峰会期间同时开通了央视新闻+、中国科技网、第一财经电视台、每日经济新闻等11大直播平台,峰会盛况吸引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中国日报、中国商报、浙江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专业媒体、行业媒体共285家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中国科技网还特别策划,推出峰会专题报道。
本次由中国冶金报社主办的《冶金经济内参》对第五届中国机器人峰会进行了报道,分析了智能制造与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冶金经济内参》是由中国冶金报社主办、立足于冶金行业、面向相关各界的大型综合性经济信息周刊,也是北京中冶报业信息咨询中心的网刊。
《冶金经济内参》报道截图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智能装备和产品是智能制造的实现端,而智能装备和产品中较为重要的体现则是工业机器人。如何打牢基础,从实现端推进“中国制造2025”?
5月10日,在第五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主旨报告上,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朱森第表示,未来机器人的发展非常诱人,预计到2020年机器人的密度会达到150台/人,保守估计市场规模将达380亿元。朱森第说,现在有两个热,一个是智能制造热,另一个是机器人热。针对工业机器人,他提醒大家面对“热”更要冷静思考。
推进智能制造 要找准最突出的问题
朱森第说:“推进智能制造,要从制造业中找准最突出的问题,即:要从效率、效益、质量入手。”当前的智能制造有几个关键问题需要引起特别重视:第一是顺应技术发展趋势,融入新的技术,最关键的是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第二,推进智能制造要通过试点示范、多层次、多维度着力;第三是以市场需求来推进智能制造的速度和力度;第四是一定要建立标准的体系框架,遵循标准规范来进行模式推广;第五是推进的力度和智能制造发展速度必须匹配。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智能制造装备发展的速度跟不上推进的力度。
他总结道:工业机器人是最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要加快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实力上不去,智能制造就难以实现。目前来看,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最广的还是汽车,其次是电子信息产业。其中,SCARA机器人和多关节机器人国外的品牌占了多数,这就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下一步我们要想办法在多关节机器人和SCARA机器人上提高国产机器人的技术含量和产品的可靠性,以满足用户各方面的需要。如汽车、电子信息、电工技业、通用设备等都是国产机器人主要攻克的领域。
朱森第在展望国产机器人后30年的发展时说到,随着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将不断的进化,从人机协作机器人,能够进化成类人机器人。当前的10年是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跃升期,国家已经从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到关键部件、本体、性能等方面做出了部署和安排,以及未来市场上占有率都做了安排和部署,按照这个步骤执行后,下一个10年,将是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追赶时期。
2035年之前,如果能够在关键零部件上掌握核心技术,主机在各行各业应用领域的应用上能够扩充,产业才会呈现健康发展,才能实现从跟随型到并跑,再过10年实现领跑的目标。与其他持乐观态度的专家稍有不同,他预测实现领跑,保守估计是在2035年以后。
朱森第说,在未来的追赶期,必须下功夫突破关键技术。在创新驱动方面,国家也做了部署,到目前为止,“中国制造2025”创新中心要建15个项目,已经有5个被批准,而且已经开始实施行动。其中有一个工业机器人,以沈阳自动化所牵头,希望这个创新中心能够真正成为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以至于整个机器人产业的领跑者。尽快把技术转移到产业中的企业,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齐心协力将提高机器人的可靠性作为第一要务。
智能机器人离不开智能装备
“没有智能装备,智能制造难以完成”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讲到,智能机器人的构成离不开智能装备,与传统装备相比,智能装备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比如数控机床能够把它转型为智能机床,挖掘机转型为智能挖掘机。智能机器人就是将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机器人智能感知、智能学习和智能决策。机器人是整个装备行业实现智能制造最核心的装备。
因此,在发展智能机器人过程中,要考虑三大要素:感觉、反映、思考。这三个要素也是智能机器人与常规机器人的本质差别之一。
目前,智能装备应用在六大领域:智能机床装备、智能动力、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装备、智能家居、智能终端装备。围绕这六大领域,目前已实现六项突破:系统参数自诊断注塑机、突破绿色低碳节能挖掘装备、多工况自适应压缩机、人机共融智能机器人、安全高可靠性智能汽车、AI深度融合的智能化手机。
另外,谭建荣还讲到,智能制造最核心的是知识工程,没有知识的智能谈不上智能。无论是发展智能制造还是发展智能机器人都要以知识工程为核心,要能够做到自感应、自适应、自学习、自决策。“人机共融是现在机器人应用当中的最高境界,”谭建荣讲到,这也正是我们应追求的目标。
实施智能制造,建设制造强国,离不开工业强基。工业强基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我国实施智能制造时间短,在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构成的工业基础上存在着明显的“先天不足”症状。
智能化将带来社会经济新模式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修全认为,中国目前尚处于信息技术变革驱动社会发展的大周期之中,而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不同阶段,其驱动经济的模式是不同的。
在数字化阶段,主要的模式就是创造,通过软件开发,通过生产服务器创造一个数字空间。但是到了第二个网络化阶段,就不再是创造,而是连接。利用互联网,在上一阶段创造的这个数字空间里,形成了不同个体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解决了信息不对等和信息获得的问题。通过在数字世界建立物理世界形成的链接,去改变物理世界的业务模式。
到了第三个智能阶段,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积累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开始形成知识,产生认知,进行决策,这种决策结合到各种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智能化设施中,形成直接的生产力。它嵌入到设备里,而且影响整个设备的运行效率。在这个阶段,数字、技术跟物理世界不再是贴合,而是平行发展,是一种深度融合的发展。
李修全认为,在未来,第三个阶段产业模式更深的变革下,还会有更多的企业巨头出现,重新改变如今的巨头格局。
智能化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是数据和知识成为经济增长关系要素;第二是人机协同,机器和人会分别发挥其主体的优势,让整个系统的能力提升,跨一个台阶;第三是跨界融合,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会使横向发生行业整合,纵向渗透进实体经济;第四是共创分享,不仅会有技术层面的分享,基于互联网的知识的处理和协同更会有智力层面的分享;第五是个性化需求和定制将会成为一种消费潮流。
高端组装基本可以实现工业3.0
2006年以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开始飞速下降,传统制造业企业盈利日益艰难。从焊接行业、铸造挤压行业到表面处理行业,工人的生产环境恶劣。在组装行业,企业工业化、数字化程度差距大,低端组装不到工业1.0阶段,还停留在手工阶段,而高端组装已基本可以实现工业3.0。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李泽湘谈到,2016年统计数据,中国的GDP是11.2万亿美元,我国制造业占整个GDP比例30%。如果我们能想办法保持比美国四个点的增长率,应该10年后,会到中美数字经济交叉点,智能终端应该是终端产品里最关键的一块,增加值至少10万亿人民币的规模。
2028年中国GDP为23.85万亿美元,制造业占25%,即5.96万亿美元,集中在服务产业(第三产业)、农业与环境、终端产品、材料、芯片。
经济发展的基石——高端制造业,高端核心部件/功能模块在我国具有的市场机遇:数控机床,2015年中国消费数控机床约30万台,高端机床约6万台,其中85%为进口,高档数控机床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在未来,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机会。
全面实现智能制造 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根据今年1月26号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提出机器人2020年的发展目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具有满足国内市场的50%的供给能力,力争到2020年基本解决机器人关键零部件依靠国外的瓶颈。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智能化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智能制造新的生产方式。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贯穿到制造的整个过程当中。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毛光烈则表示,其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很大问题还是工业的智能制造推广问题。
从中国自身情况看,中小企业数量占到97.4%,意味着大量的制造企业是中小企业。到2017年底,企业的机联网只有39%,而中小企业的比例更低。虽然有的中小企业在机器换人、产品包装或者自动化某些环节有进步,但是离企业全面实现智能制造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冶金经济内参:智能制造与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