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神庙现占地30000余平方米,规模宏大,庙宇深广,古迹文物众多。从中轴线计起由南向北建筑有:海不扬波石牌坊、石华表、石狮、头门、仪门(和复廊)、礼亭、大殿及昭灵宫等。还有华表、石狮、韩愈碑亭、开宝牌亭、洪武碑亭、康熙万里波澄碑亭等附属建筑,形成了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作为古碑刻保存较多的庙宇之一,南海神庙至今仍保存有唐、宋、元、明、清碑刻45块,较重要的有唐韩愈碑、宋开宝碑、明洪武碑等,有"南方碑林"之称。庙内还保存有东汉大铜鼓、明代玉印、铁钟等文物。另有木棉树、红豆树等古树名木,广州编号第一至第十的古树均在庙内。 神庙西侧小山岗上建有"浴日亭",亭内立有苏东坡和陈白沙诗碑各一块。宋元时羊城八景之一"扶胥浴日"即指此处。 南海神庙我国古代四大海神庙中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海神庙。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乘"和平之舟"到达广州,首个考察点便是南海神庙。南海神庙既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又是中国古代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史迹。 1978年7月,南海神庙被重新核定并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历史地理位置 南海神庙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南岗街和黄埔港之间的珠江北岸上,距广州约40公里,正当狮子洋北岸,前即东江和西北江汇合的海湾。唐代称为"扶胥之口"、"黄木之湾"(见韩愈《南海神庙碑》)。海湾古时颇大,晋代裴渊《广州记》称:"广州东百里有村,号曰古斗,自此出海,溟渺无际"。古里约合今里九成,古斗村距广州九十里,即今南岗前进。 南海神庙的修建充分说明当时我国和印度古代交通密切。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据考证,"波罗"梵语指"彼岸","蜜"指到达,"波罗蜜"即"到达彼岸"之意。当地居民不识梵语,因此称南海神庙为波罗神庙。相传旧庙中有两株木波罗树,一东一西,相传蕃商在波罗国携种子来植于庙,因而得名。波罗国即婆罗门,萧粱时称为波罗国,即今南印度。南海神庙的史迹与传说均反映出古代中国与印度之间的海上交通频繁。而萧粱时即有南印度僧人达摩提二弟来广州传佛法的记载。季弟达奚,即在庙中兼祀,事见宋代中阮遵之记。 南海神庙创建迄今已有1419年历史。自隋唐以来,历代官吏的祭祀,民间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因而庙誉日隆,香火日盛,巍然成为国内一大坛庙,蜚声中外。 自清道光以来,外患内乱,古庙日渐颓破,后又因江岸南移,景貌亦经巨变。 1991年,这座融海上交通史迹与祀海神风俗于一体的古庙经过历时五年的大规模维修,基本恢复了明代的风格。目前,南海神庙殿宇巍峨,朴厚凝重,千年庙宇,重现英姿。 (三)南海神庙及扶胥古镇的繁盛史 据《新唐书.地理志》称,当时通海夷道是从广州为起点,西达北非,航海事业发达。宋代航海已能横渡印度洋,直航西亚和东非。由于唐宋海运发达,南海神因而成为帝王加封的对象。 在黄木湾上的扶胥镇为宋代广州外围八大镇之一,属番禺县(《元丰九域志》),即为广州外港。商业比猎德、石门、瑞石、平石、大水、白田、大通繁盛。唐代建镇须有"军事意义;一定人口;一定经济收入"三大条件。扶胥古镇当时具备上述条件,此正说明南岗庙头是由古代商业圩镇转变为现代农业乡村的。 宋代国库以广州为重要收入港口。南海神得以加封为"洪圣"大王,南海神庙前水域称为"大海",广州珠江则称为"小海"。因唐代外来船舶不能进入小海,黄木湾的扶胥镇因此而繁荣起来。广州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是国库主要收入,扶胥镇也成为主要地方财源之一。南海神庙也因宋代海外贸易发达而成胜景。 韩愈《南海庙碑》可见当日扶胥镇之繁盛。又据杨万里诗:"大海更在小海东,西庙不如东庙雄,南来若不到东庙,西京未睹建章宫。" 而建章宫最大的特点是"千门万户",由此可见当时附近建筑物之多。 据《元丰九域志》记载,扶胥镇为广州八大卫星城之首(其他卫星城有大通、猎德、石门等)。因此,南海神庙即成为宋、元时旅游胜地。 《乾隆广州府志》记载有宋代羊城八景之首--"扶胥浴日"的景色:浴日亭的章丘,三面临江,登临远眺,海空相接,旭日东升,霞光万道,遂成"浴日"胜景。祝穆《新编方舆揽胜》称:"浴日亭在扶胥镇南海之右;小丘屹立,亭冠其巅,前鉴大海,茫然无际。"扶胥浴日胜景延至元代,承宋代之盛,仍为羊城八景之首。 据陈大震入元后所着《南海志》所记载,元代到广州贸易的国家有147国之多,扶胥镇一年税收达4467贯,而新会为4082贯,清远为3623贯,东莞为2282贯,说明扶胥镇元代仍未衰落。 明代湾头淤浅,但由于南海神庙规模宏大,成为地方胜景。故明初即有几吨重的洪武碑祭祀,与康熙御碑同是今日最宏大的碑记。 明代洪武三年始封南海神,并进行春秋两祭,六年,赐六两黄金香匣。清康熙四十四年重修,雍正三年又修,并加建仪门附属建筑,且每年致祭。 南海神庙有每年"波罗诞"盛事,诞期为农历二月十一至十三,正诞为农历二月十三日。据广州文物考古专家考证,宋代以后南海神庙即已成为庙会胜地,"波罗诞"庙会至今至少延续了一千年,目前,"波罗诞"已演变成为广州市最大的民间民俗庙会,每年吸引了珠江三角洲乃至东南亚的逾十万人前往。当地村民手工制作的"波罗鸡",造型精巧,色彩鲜艳,是庙会期间最畅销的民俗工艺品。
南海神庙历史文化简介 (资料来源:黄埔信息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广州黄埔南海神庙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