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斯特是一座极其坚固的堡垒,曾是法国海军在大西洋海岸的中心,1940年6月前的数百年里,从未有军队能攻克这座堡垒,法国战役结束后,这里始成为U艇部队最重要的基地之一。18世纪时,法国皇帝路易十六断言这座城堡能挡任何长期围困,1944年8月时的希特勒自然也对此深信不疑。布雷斯特有着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海上这边,出入港口的彭菲尔德(Penfeld)河河口狭窄得只有3英里长、1英里宽,接近海港的沿岸地带密集地部署着岸防重炮;陆地这边,布雷斯特城东、城西、城北三面环绕着一系列坚固的子堡,南面则是克罗宗半岛(Presqu'?le de Crozon)形成的海滨。始建于18世纪的75座堡垒和地堡,在隆美尔的大西洋壁垒计划中还得到全面整修加固,而布雷斯特本身的城墙厚达35英尺,干涸的护城河河床也宽达25 英尺,城内的地下通道四通八达,城外还布有大量的防空阵地、反坦克战壕和混凝土浇灌的铁丝网。简言之,对于海上和陆地的任何进攻者来说,布雷斯特都是一座难以征服的现代要塞。
布雷斯特要塞的古城墙和护城河
8月10日至12日,美军第6装甲师为夺取布雷斯特要塞进行着各项准备。
8月12日,希特勒通过电报任命拉姆克担任布雷斯特要塞总指挥官,滞留在该地区的海陆空三军部队皆受其节制。拉姆克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与美军谈判暂时停火,以便城内居民撤离战场。米德尔顿慨然应允后,德军在13日至16日的每天上午8点至11点间,用卡车将大批平民送出了城外,一些因健康原因无法及时撤离者,则被拉姆克安排到各医院的地下室(据说曾有多达4万平民离开了战场)。对于这一举动,有后人曾评价说:“……拉姆克尽最大努力保护那些无力自保者,在这个方面,他可能比战争史上的任何要塞指挥官做得都要多。”
拉姆克利用美军暂未进攻的空当,理顺了布雷斯特要塞的指挥体系。拉姆克确立的主防线从布雷斯特城西面的普洛扎尼(Plouzane),经北面的吉莱尔(Guilers)一直延伸到东北面的吉帕瓦;第二道防线位于布雷斯特城郊,以多个大型建筑为依托构建了一系列堡垒支撑点;进入城区后,拉姆克最大化利用四通八达的隧道,不仅把隧道用作医院、指挥所和掩体,还打算借助这些设施,把部队在城区之间相对安全地快速调动。
摄于1944年9月中旬,在布雷斯特街头与德军进行巷战的美军士兵。
8月25日下午1点左右,美军数百门重炮历时20分钟的轰击之后,150架“空中堡垒”的又一轮轰炸揭开了攻打布雷斯特的帷幕。米德尔顿计划由第29步兵师从布雷斯特西面进攻,第2和第8步兵师从东面进攻,一旦攻至城下,第2和第29步兵师将经由狭窄的城池接近地清理城中的德军。美军十余天的精心准备和大规模轰炸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美军第2步兵师的2个主攻团发起进攻后,遭到第2伞兵师工兵营和伞兵7团2营的顽强抵抗,德军的88毫米高射炮连更是炸得对手仓皇后撤,当日日终时这部分美军只前进了400至600码。美军第8步兵师的状况稍好,2个团当日推进了1200码左右,而第29步兵师的2个团苦战12个小时,前进的距离仅为600码左右。
面对着死伤不菲,却进展甚微的失望一日,米德尔顿和师长们都认识到,夺取布雷斯特绝非想象中的那样易如反掌,甚至一周的时间都不足以竟全功。事实证明美军将领们的估计完全正确。
26日,3个美军步兵师继续进攻,但又是令人失望的一天。冒着德军猛烈准确的炮火和机枪火力,美军总算推进到拉姆克的第一道主防线,但此后的进展只能以码来计算——26日至31日的6天里,第2步兵师推进了800码,第8和第29步兵师的进展则分别是450 码和900码!第8军当年10月9日的一份报告曾感言,德军防御阵地的选位和伪装堪称完美,“德国人无疑是静态防御战的大师”。的确,拉姆克使美军为每个村庄、高地和支撑点都付出血的代价,要塞周围的每座子堡都变成了对手的噩梦。
9月2日,美军第2和第8步兵师终于夺取了几个制高点,迫使布雷斯特东面的守军放弃第一道防线,向西后撤约3000码后进入第二道防线。
布雷斯特是美军立志要攻陷、德军决意要坚守的一座城堡。此时,法国境内绝大多数地区的德军或已被歼和投降,或者已经撤离,唯有布雷斯特孤悬西北,吸住了多达8万人的美军,使之无法投入其他战场,或向德国推进。
美军轰炸机和大炮夜以继日地轰炸要塞和周边的子堡,摧毁着市内的一切设施,试图动摇守军的决心。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的战舰突破海上防御后,也开始向要塞周边和市中心发射大口径炮弹。构成德军防线屏障的外围子堡开始一个接一个地陷落。
摄于1944年9月中旬,从空中俯瞰几乎被夷为平地的布雷斯特外围要塞克兰鲁克斯(Keranroux)城堡。
守军虽有磐石般的意志,但终究不能抵挡无休止的轰炸和炮击,城市周边城堡的渐次陷落,预示着血腥的街头巷战即将开始,尽管市内已难以找到几座像样的建筑了。
布雷斯特的城墙不仅高大厚实,城楼上还有安置在混凝土工事中的各口径火炮,这些对正面攻坚的美军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为避免过度伤亡,美军对城墙和城内进行了持续数日的炮击和轰炸,市区的街道到处都在燃烧,马路上的沥青也在着火,厚厚的黑烟四处漂浮,有毒的气体像幽灵一般渗进每座地堡、隧道和掩体。
千里之外的元首大本营里,当希特勒的手指在地图上一次次划过布雷斯特时,他可能没有预计到拉姆克竟能孤军坚守如此之久,或许又会为自己的老生常谈——“钢铁意志和纪律足以战胜强敌”而大声叫好。为鼓励拉姆克继续坚守,最高统帅部14日发来两条电文,其一宣布晋升拉姆克为伞兵将军(资格回溯至9月1日),另一则是希特勒对拉姆克及其手下的顽强不屈表示个人的谢意。
久攻不下的米德尔顿决定放下“仁慈”, 以喷火坦克、155毫米榴弹炮和8英寸(203毫米)巨炮猛攻布雷斯特城墙和各个据点,终于在17日取得重大突破,第2和第29步兵师在城东和城西均攻入了内城。又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18 日晨8时,在硝烟和浓雾渐渐散去的清晨,彭菲尔德河西岸的德军地堡里伸出了白旗,满脸灰尘和干血的军官穿着笔挺的军服、戴着手套带队投降了。东岸的德军一直挣扎到下午2点,当所有联系都被切断、美军出现在四面八方之时, 伞兵7团团长皮聪卡上校(Erich Pietzonka,9月16日获第548枚橡叶骑士勋章)向柏林发出了“我们已将职责履行到最后一刻”的电文,而后率部投降。下午3时,新晋为少将的第2伞兵师师长克罗(9月12日刚获双剑骑士勋章),以及同样晋为少将的莫泽尔都成为美军战俘。夜幕降临时,布雷斯特内外的枪炮声都渐趋平息了。
但是,克罗宗半岛依然回荡着枪炮声。9月15日夜,拉姆克带着一个半连的伞兵乘船来到克罗宗,他把指挥部和最后一道防线选在地理位置最佳的凯伦(Quelern)半岛上的城堡中, 而把克罗宗的其他部分交给第343步兵师师长劳赫。18日,当劳赫率残部向美军第8步兵师投降,布雷斯特城也被完全占据时,拉姆克还在做着无谓的最后抵抗!拉姆克可谓完全满足了元首的心愿——“坚守至最后一滴血”,希特勒更在19日连续授予他第99枚双剑、第20枚钻石骑士勋章!当然,最后时刻的加官晋爵无法挽救布雷斯特的命运,耀眼的钻石骑士勋章也无法照亮沉寂下来的夜空(据说,拉姆克是在英国战俘营中,从瑞士红十字会代表手中得到他的钻石骑士勋章的)。
在最北端的尖顶处有一个深达75英尺的地堡,第13步兵团1连的官兵在那里俘虏了拉姆克将军,还有他身边的第2伞兵师残余官兵。”19日晚7时,拉姆克牵着爱犬从地堡里走出来正式投降了。
这张油画体现的是拉姆克最后向美军投降的场景。当时,美军第8步兵师副师长坎汉姆 准将率领士兵进入拉姆克藏身的地堡时,拉姆克见对方的军衔比自己低,便对坎汉姆说:“我准备向你投降,但要看一看你的证件。”不想,坎汉姆用手一指身后那些满身尘土的士兵说:“这些士兵就是我的证件!”这一情节后经《纽约时报》报道而广为流传,“这些士兵就是我的证件”这句话,也成为美军第8步兵师的座右铭。坎汉姆战后曾任第82空降师师长
历时28天的布雷斯特之战在9月20日全面结束。美军付出的代价和消耗的物资不可谓不高昂——第8军动用了8万兵力,阵亡2314人,从围城之始到最终攻克,总共只前进了8英里(约每三天1英里),使用了175.8万发轻武器弹药和21.8万发大口径炮弹。德军的代价同样惊人, 第2伞兵师、第343和第266步兵师全军覆灭,9000余人伤亡(1059人丧命、8000人受伤),包括4名将军和1名海军将官在内的37888名官兵被俘。
本文摘自《帝国骑士:第三帝国最高战功勋章获得者全传》2018修订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十堰秦楚网 十堰资讯门户网站 十堰主流资讯媒体 » [路易十六酒]布雷斯特堡垒,美军立志要攻陷、德军决意要坚守